显示页面过去修订反向链接回到顶部 本页面只读。您可以查看源文件,但不能更改它。如果您觉得这是系统错误,请联系管理员。 ======摄魂怪之吻====== “摄魂怪之吻” (Dementor's Kiss),在日文版中被称为“ディメンターのキス”,是[[哈利·波特]]世界中一种由[[摄魂怪]]施展的、最恐怖的攻击行为。它会从受害者的嘴中吸走其[[灵魂]],使受害者变成一具活着的空壳。这种惩罚被魔法社会普遍认为是一种//比死亡更可怕的命运//。 =====基本信息===== * **行为名称:** [[摄魂怪之吻]] (Dementor's Kiss) * **实施者:** [[摄魂怪]] (Dementor) * **目标:** 任何拥有[[灵魂]]的生物,主要是人类巫师和[[麻瓜]] * **效果:** 从受害者体内永久性地吸出[[灵魂]],使其肉体虽然存活(心脏跳动、大脑运作),但失去所有记忆、情感和自我意识,无法复原。 * **分类:** [[黑魔法]]行为、[[魔法生物]]能力、[[魔法部]]认可的极刑 =====描述与机制===== 当一个[[摄魂怪]]准备实施“摄魂怪之吻”时,它会掀开它头上的兜帽,露出一张没有眼睛、皮肤结痂腐烂的脸。在它本该是嘴巴的位置,有一个圆形的大洞。[[摄魂怪]]会将这个洞口按在受害者的嘴上,然后强行吸出对方的[[灵魂]]。 根据[[莱姆斯·卢平]]的描述,受害者的结局是“//存在于一种无我的状态中……他们只剩下最糟糕的经历,没有思想,没有记忆,什么都没有。就那么活着。一具空壳。//” 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一旦[[灵魂]]被吸走,就无法再恢复。 =====在故事中的作用与历史===== “摄魂怪之吻”是[[魔法部]]所能判处的最高刑罚,通常用于处置最危险的罪犯。在[[伏地魔]]第一次倒台后,驻守在[[阿兹卡班]]的[[摄魂怪]]被授权对任何企图越狱的囚犯执行此刑罚。 * **《[[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 [[魔法部]]部长[[康奈利·福吉]]在抓捕到被误认为罪犯的[[小天狼星布莱克]]后,立刻带来一名[[摄魂怪]]准备对他执行“摄魂怪之吻”,但被[[哈利·波特]]和[[赫敏·格兰杰]]用[[时间转换器]]阻止。在霍格沃茨湖边,哈利和[[小天狼星]]也曾差点被上百个[[摄魂怪]]施以此吻。 * **《[[哈利·波特与火焰杯]]》:** 食死徒[[小巴蒂·克劳奇]]的身份暴露后,福吉带来的[[摄魂怪]]对他执行了“摄魂怪之吻”。这导致他变成了一个无法提供证词的空壳,使得[[魔法部]]失去了证明[[伏地魔]]已经回归的关键人证,为后续的灾难埋下了伏笔。 * **《[[哈利·波特与凤凰社]]》:** 哈利与他的表哥[[达力·德思礼]]在小惠金区的一条小巷里遭到两名[[摄魂怪]]的袭击,而这些[[摄魂怪]]正是由[[魔法部]]的[[多洛雷斯·乌姆里奇]]非法派出的,意图让哈利因在校外使用魔法而被开除,或是在此过程中被施以“摄魂怪之吻”以让他闭嘴。 =====防御方法===== * **主要防御:** 对抗“摄魂怪之吻”唯一已知的有效方法是使用[[守护神咒]] (**[[Expecto Patronum]]**)。一个强大的、成形的[[守护神]]能够驱散[[摄魂怪]],保护施咒者免受其影响和攻击。 * **辅助恢复:** [[巧克力]]被证明可以有效帮助人们从[[摄魂怪]]带来的绝望和寒冷感中恢复过来,但这仅仅是缓解其存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对于真正的“摄魂怪之吻”攻击本身是完全无效的。 =====名字词源===== 该名称非常直白。“Dementor”源于动词 //dement//,意为“使……发疯”或“使……精神错乱”。“Kiss”(吻)则是一种恐怖的隐喻,指代[[摄魂怪]]通过嘴对嘴的方式吸走[[灵魂]]的行为,这是一种扭曲且致命的“亲密接触”。 =====幕后信息===== * 作者 J.K. 罗琳在访谈中曾多次提到,[[摄魂怪]]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她本人与抑郁症斗争的一段经历。“摄魂怪之吻”则代表了抑郁症最极端的状态——那种感觉自己再也无法快乐起来、所有希望和积极情感都被抽空的体验。(作者访谈) * 在电影改编中,“摄魂怪之吻”被视觉化为一道灰白色的、类似灵魂形态的能量从受害者口中被抽出。(电影设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