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页面过去修订反向链接回到顶部 本页面只读。您可以查看源文件,但不能更改它。如果您觉得这是系统错误,请联系管理员。 ======鬼飛球====== =====基本信息===== * 类型 (Type): [[魁地奇]]比赛用球 * 所有者 (Owners): 各[[魁地奇]]球队 * 制造者 (Maker): 不详(现代版本由女巫黛西・潘尼折 (Daisy Pennifold) 于 1875 年改良) =====描述与外观===== 鬼飛球是[[魁地奇]]运动中最重要的球之一,其外观和特性在漫长的历史中经过多次改良。 * **颜色与尺寸**:鬼飛球是一颗鲜红色的球,直径约十二英寸(约 30.5 厘米),与一个标准尺寸的[[麻瓜]]足球大小相当。其鲜艳的颜色确保了它在各种天气条件下都清晰可见。 * **材质**:由皮革制成,且表面经过处理,完全无缝。 * **魔法处理**:现代的鬼飛球被施加了两种关键的魔法。其一是[[抓握咒]] (Gripping Charms),方便[[追球手]]在高速飞行中用单手牢牢抓住它;其二是缓降咒,使其在被队员失手掉落时会缓慢下坠,//“仿佛穿过水面一样”//,让[[追球手]]有时间在它落地前重新接住。 =====魔法特性与用途===== * **核心功能**:[[鬼飛球]]是[[魁地奇]]比赛中用于得分的唯一用球。 * **比赛规则**:由双方球队的[[追球手]] (Chasers) 负责传递和投掷。当任何一方的[[追球手]]将[[鬼飛球]]成功投进对方的三个球门环中时,该队即可获得 **十分**。一场比赛的绝大部分常规得分都来自于[[鬼飛球]]。 * **比赛互动**:在比赛中,[[鬼飛球]]是双方[[追球手]]争夺的焦点,而[[守门员]] (Keeper) 的主要职责就是守护本方的球门环,阻止对方用[[鬼飛球]]得分。 =====历史===== [[鬼飛球]]的演变历史悠久,其早期的形态与现代版本有显著不同 ([[神奇的魁地奇球]])。 * **早期形态**:最初的[[鬼飛球]]只是一个普通的皮球,有时还缝有皮带或挖有指孔,以便于球员在扫帚上抓取和投掷。 * **颜色变革**:在 1711 年冬天的一场比赛后,由于球在泥泞的场地上变得难以辨认,[[魔法部]]决定将[[鬼飛球]]的颜色永久改为鲜红色,以提高其在任何天气条件下的可见度。 * **抓握咒的应用**:1875 年,一位名叫黛西・潘尼折 (Daisy Pennifold) 的女巫首先想到了给[[鬼飛球]]施加[[抓握咒]]的绝妙主意,使其即使在湿滑的天气里也易于单手抓握。这一改良大受欢迎并沿用至今,完全取代了过时的皮带和指孔设计。 =====在故事中的作用===== [[鬼飛球]]是《哈利・波特》系列中每一场[[魁地奇]]比赛的核心元素,代表了比赛的常规进攻、战术配合与团队合作。它不像[[游走球]]那样具有主动攻击性,也不像[[金色飞贼]]那样直接决定比赛的最终胜负,但得分的多少完全依赖于[[追球手]]们对[[鬼飛球]]的掌控能力、传球技巧和投射准度。 在书中,许多角色通过对[[鬼飛球]]的出色操控展现了他们的[[魁地奇]]天赋,例如[[格兰芬多]]队的队长[[安吉利娜・约翰逊]]、[[艾丽娅・斯平内特]]和[[凯蒂・贝尔]],以及后来成为杰出[[追球手]]的[[金妮・韦斯莱]]。[[哈利・波特]]本人作为[[找球手]],虽然主要任务是追逐[[金色飞贼]],但也多次在比赛中观察和躲避围绕[[鬼飛球]]展开的激烈争夺。 =====幕后信息===== * **英文名称**:[[鬼飛球]]的英文名为 **Quaffle**。 * **电影改编**:在《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鬼飛球]]的外观基本忠于原著描述。为了增加视觉冲击力,电影中的[[鬼飛球]]表面被设计得略有凹陷和纹理,使其看起来更像一个专门为抓握而设计的运动用球(电影设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