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利・波特 (电影系列) ====== ===== 简介 ===== “哈利・波特”电影系列是由[[华纳兄弟]] (Warner Bros. Pictures) 出品,根据 [[J.K. 罗琳]]所著的七本同名小说改编的系列电影。该系列由八部影片组成,从 2001 年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开始,到 2011 年的《[[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结束,是全球影史上最成功、最具影响力的系列电影之一。 该系列由[[大卫・海曼]] (David Heyman) 担任主要制片人,忠实地将[[魔法世界]]搬上银幕,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和广泛的文化影响。尽管电影在视觉上为观众构建了魔法世界的具体形象,但在情节、角色和主题上与原著小说存在诸多差异。在“哈利波特大辞典”中,**小说原著始终是最高级别的设定依据**,电影内容仅作为改编参考,其独有设定须被明确标记为“(电影设定)”。 ===== 影片列表与制作 ===== 该系列共包含八部电影,其中最后一部小说被拆分为上下两部进行改编。 -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Harry Potter and the Philosopher's Stone//) - 2001 年 - 《[[哈利・波特与密室]]》 (//Harry Potter and the Chamber of Secrets//) - 2002 年 - 《[[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 (//Harry Potter and the Prisoner of Azkaban//) - 2004 年 - 《[[哈利・波特与火焰杯]]》 (//Harry Potter and the Goblet of Fire//) - 2005 年 - 《[[哈利・波特与凤凰社]]》 (//Harry Potter and the Order of the Phoenix//) - 2007 年 - 《[[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 (//Harry Potter and the Half-Blood Prince//) - 2009 年 -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 (//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 – Part 1//) - 2010 年 -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 (//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 – Part 2//) - 2011 年 **核心制作团队** * **导演 (Directors):** * [[克里斯・哥伦布]] (Chris Columbus):第 1、2 部 * [[阿方索・卡隆]] (Alfonso Cuarón):第 3 部 * [[迈克・内威尔]] (Mike Newell):第 4 部 * [[大卫・叶茨]] (David Yates):第 5、6、7、8 部 * **编剧 (Screenwriters):** * [[史蒂夫・克洛夫斯]] (Steve Kloves):除第 5 部外的所有影片 * [[迈克尔・戈登伯格]] (Michael Goldenberg):第 5 部 * **配乐 (Composers):** * [[约翰・威廉姆斯]] (John Williams):第 1、2、3 部 * [[帕特里克・道尔]] (Patrick Doyle):第 4 部 * [[尼古拉斯・霍珀]] (Nicholas Hooper):第 5、6 部 * [[亚历山大・德斯普拉]] (Alexandre Desplat):第 7、8 部 ===== 主要演员 ===== 电影系列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出色的选角,尤其是三位核心主角。 * [[丹尼尔・雷德克里夫]] (Daniel Radcliffe) 饰 [[哈利・波特]] * [[鲁伯特・格林特]] (Rupert Grint) 饰 [[罗恩・韦斯莱]] * [[爱玛・沃森]] (Emma Watson) 饰 [[赫敏・格兰杰]] 其他重要角色包括: * [[理查德・哈里斯]] (Richard Harris) / [[迈克尔・刚本]] (Michael Gambon) 饰 [[阿不思・邓布利多]] * [[艾伦・瑞克曼]] (Alan Rickman) 饰 [[西弗勒斯・斯内普]] * [[玛吉・史密斯]] (Maggie Smith) 饰 [[米勒娃・麦格]] * [[拉尔夫・费因斯]] (Ralph Fiennes) 饰 [[伏地魔]] * [[汤姆・费尔顿]] (Tom Felton) 饰 [[德拉科・马尔福]] ===== 与原著的显著差异 ===== 为了适应电影媒介,系列电影对原著小说进行了大量改编,包括情节简化、角色合并及内容增删。以下是一些最显著的差异: * **情节删减与简化:** * **[[皮皮鬼]]:** 这个在[[霍格沃茨]]制造无尽麻烦的[[吵闹鬼]]在电影中被完全删除。 * **[[家庭小精灵解放阵线]] (S.P.E.W.):** [[赫敏・格兰杰]]为[[家养小精灵]]争取权益的整个支线故事在电影中被基本移除。 * **[[伏地魔]]的背景故事:** 关于[[冈特家族]]、[[马沃罗・冈特]]的戒指以及[[赫普兹巴・史密斯]]的记忆等关键背景在《[[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中被大幅简化或删除。 * **[[圣芒戈魔法伤病医院]]:** [[哈利・波特]]一行人探望[[亚瑟・韦斯莱]]时,偶遇精神失常的[[弗兰克・隆巴顿]]和[[艾丽斯・隆巴顿]]夫妇的情节被删除,削弱了对[[纳威・隆巴顿]]背景的描绘。 * **[[克利切]]的转变:** [[家养小精灵]][[克利切]]从厌恶“泥巴种”和“血统叛徒”到最终带领[[家养小精灵]]们为[[哈利・波特]]而战的完整转变过程在电影中被简化。 * **角色塑造与关系:** * **[[罗恩・韦斯莱]]:** 电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罗恩的勇敢、忠诚和计谋,将其在书中的一些高光时刻(如解释[[魔法世界]]常识、提出关键想法)转移给了[[赫敏・格兰杰]],使他更多地承担了喜剧角色的功能。 * **[[金妮・韦斯莱]]:** 电影对[[金妮・韦斯莱]]的性格刻画远不如书中饱满,她与哈利之间的感情发展也显得较为仓促和缺乏说服力。 * **[[伏地魔]]之死 (电影设定):** 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的决战中,[[伏地魔]]被[[缴械咒]]反弹的[[阿瓦达索命咒]]击中后,身体化为碎片消散。这与原著截然不同,在书中他的尸体倒在地上,变得“平凡而可鄙”,象征着他夺取永生失败后终究只是一个凡人。 * **新增情节 (电影设定):** * **[[陋居]]遇袭:** 在《[[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的电影中,[[贝拉特里克斯・莱斯特兰奇]]和[[芬里尔・格雷伯克]]在圣诞假期袭击了[[陋居]]。此情节为电影原创,书中并未发生。 * **哈利与赫敏的舞蹈:** 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中,为了在[[罗恩・韦斯莱]]离队后安慰彼此,哈利和赫敏在帐篷里跳了一支舞。这个场景是电影的原创,用以表现两人之间深厚的友谊和共同承受的压力。 ===== 影响与遗产 ===== “哈利・波特”电影系列不仅是商业上的巨大成功,也成为了全球性的文化现象。它定义了一代人的童年,极大地推动了原著小说的传播,并为[[魔法世界]]这一 IP 的后续扩展(如《[[神奇动物在哪里]]》系列电影和各类主题公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系列因其出色的艺术指导、配乐和对英国资深演员的精准运用而备受赞誉,将一个虚构的魔法世界以令人信服的方式呈现在全球观众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