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飞球 (Quaffle)====== =====基本信息===== * 类型 (Type): [[魁地奇]]比赛用球 * 所有者 (Owners): 各[[魁地奇]]球队与组织(如[[霍格沃茨魔法学校]]) * 制造者 (Maker): 历史上由多位制造者改良,其中关键人物为[[黛西・彭尼福]] (Daisy Pennifold) =====描述与外观===== [[鬼飞球]]是一个明亮的猩红色球,直径约为十二英寸,大致相当于一个[[麻瓜]]的足球大小。它的表面由皮革制成,并且被施以魔法成为无缝结构。在1875年之后,[[鬼飞球]]被施加了“抓握咒” (Gripping Charms),使得[[追球手]]可以用单手轻松握住它,而不再需要早期的皮带或指孔。 =====魔法特性与用途===== [[鬼飞球]]是[[魁地奇]]比赛中用于得分的主要用球。 * **得分功能**: [[追球手]]们互相传递[[鬼飞球]],并尝试将其投进对方球队的三个圆形球门中的任意一个。每成功投进一次,该队即可获得**十分**。[[守门员]] (Keeper) 的职责就是阻止对方的[[鬼飞球]]进门。 * **缓降咒**: [[鬼飞球]]被施加了一种魔法,使其下落时速度减缓,//“仿佛穿过水一样”//,这使得飞行的[[追球手]]有更多时间在空中接住它。这个重要的改良是由女巫[[黛西・彭尼福]]在18世纪初引入的。 * **抓握咒 (Gripping Charms)**: 为了方便[[追球手]]在高速飞行和闪避[[游走球]]时能用单手牢牢抓住球,[[鬼飞球]]被施加了抓握咒。 =====历史===== [[鬼飞球]]的历史演变是[[魁地奇]]运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 **早期形态**: 早期的[[魁地奇]]比赛使用的球与现代[[鬼飞球]]有很大不同,通常是带有皮带或指孔的普通皮球。 * **18世纪初**: 女巫[[黛西・彭尼福]] (Daisy Pennifold) 首次提出了为球施加缓降效果的想法,使得球在掉落时会缓慢下坠。这一创新极大地改变了[[追球手]]的战术,使空中传球成为可能。为了纪念她,这种球被称为“彭尼福鬼飞球”。 * **1773年**: 在一场异常泥泞的比赛后,由于当时的[[鬼飞球]](深褐色)在地面上难以被发现,[[魔法部]]决定将其颜色永久改为猩红色。这一改变沿用至今。 * **1875年**: 抓握咒被应用于[[鬼飞球]]上,取代了过时的皮带和指孔,使得[[追球手]]的操作更加灵活。从此,现代[[鬼飞球]]的形态基本确定下来。 =====在故事中的作用===== [[鬼飞球]]是所有[[魁地奇]]比赛的核心,是场上除了[[金色飞贼]]之外最受关注的球。 * 在[[霍格沃茨]]的学院杯比赛中,[[鬼飞球]]的得分是决定比赛走向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在双方[[找球手]]实力相当的情况下。 * 小说中详细描绘了多位杰出的[[追球手]]围绕[[鬼飞球]]展开的精彩攻防,例如格兰芬多队的[[安吉利娜・约翰逊]]、[[艾丽娅・斯平内特]]、[[凯蒂・贝尔]]以及后来的[[金妮・韦斯莱]]。 * 在《[[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中描述的第422届[[魁地奇世界杯]]决赛上,爱尔兰队和保加利亚队的[[追球手]]们展现了世界顶级的[[鬼飞球]]战术,如“[[帕金顶尖滑行术]]” (Porskoff Ploy) 和“[[鹰头进攻阵式]]” (Hawkshead Attacking Formation)。 =====幕后信息===== * **电影改编**: 在《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鬼飞球]]的外观基本忠于原著,为一个红色的皮球。为了视觉效果,有时球上会增加一些纹理或压印图案,例如类似篮球的分割线。(电影设定) * **名字词源**: “Quaffle”一词的词源并未由作者 J.K. 罗琳明确解释。它可能是一个自创词,发音上与“waffle” (胡扯) 或“quaff” (痛饮) 有些许联系,但更可能是为了与[[魁地奇]]运动中其他术语(如“[[游走球]] (Bludger)”和“[[金色飞贼]] (Snitch)”)的音感相匹配而创造的。 * **游戏设定**: 在2003年发售的电子游戏《哈利・波特:魁地奇世界杯》中,[[鬼飞球]]被设计成了带有把手的形态,这与原著中描述的、依靠抓握咒来持球的设定有所不同。(游戏设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