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乔丹====== =====简介===== 李・乔丹 (Lee Jordan) 是一位 [[格兰芬多]] 学院的学生,与 [[弗雷德・韦斯莱]] 和 [[乔治・韦斯莱]] 同级,并且是他们二人最亲密的朋友。他在 [[霍格沃茨]] 时期以其充满激情、风趣幽默但又极度偏袒 [[格兰芬多]] 队的 [[魁地奇]] 比赛解说而闻名。在 [[第二次巫师战争]] 期间,他成长为一名勇敢的战士,积极参与反抗 [[伏地魔]] 的活动,是地下广播节目“[[Potterwatch]]”的核心主持人,并在最后的 [[霍格沃茨之战]] 中奋勇作战。 =====生平===== =====霍格沃茨时期===== 李・乔丹在 [[霍格沃茨]] 的大部分时光里,最为人熟知的身份是 [[魁地奇]] 比赛的官方解说员。他的解说风格极具个人特色,总是毫不掩饰地支持 [[格兰芬多]] 队,并对 [[斯莱特林]] 队进行辛辣的讽刺。这使得他频繁地与监督其解说的 [[米勒娃・麦格]] 教授发生口角,后者总是试图让他保持公正,但收效甚微。 作为韦斯莱双胞胎的挚友,李也参与了他们许多的恶作剧。在 [[多洛雷斯・乌姆里奇]] 掌控 [[霍格沃茨]] 的黑暗时期,李・乔丹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他是 [[邓布利多军]] 的早期成员之一,积极学习防御性魔法。为了反抗 [[乌姆里奇]] 的高压统治,他曾将两只 [[嗅嗅]] 偷偷放进 [[乌姆里奇]] 的办公室,制造了巨大的混乱。在韦斯莱双胞胎离开学校后,他继续着反抗事业,成为了校园内反抗精神的延续者。 =====第二次巫师战争===== 从 [[霍格沃茨]] 毕业后,李・乔丹全身心投入到对抗 [[伏地魔]] 的斗争中。他利用自己的口才和勇气,创办并主持了秘密的地下广播节目“[[Potterwatch]]”。他使用代号“[[河流]]” (River),与其他抵抗运动成员(如 [[金斯莱・沙克尔]]、[[卢平|莱姆斯・卢平]] 和韦斯莱双胞胎)一起,向躲藏中的巫师们播报未经魔法部审查的真实新闻,鼓舞士气,并传递希望。 在 [[霍格沃茨之战]] 中,李・乔丹返回母校,与凤凰社和 [[邓布利多军]] 的成员们并肩作战。战斗中,他与 [[乔治・韦斯莱]] 搭档,一同击败了食死徒 [[科班・亚克斯利]]。他在这场决战中幸存下来。 =====外貌与性格===== * **外貌:** 书中描述李・乔丹有着黑色的头发,梳着脏辫 (dreadlocks)。 * **性格:** 李的性格外向、风趣且充满活力。他非常忠诚,无论是对朋友还是对 [[格兰芬多]] 学院都怀有深厚的感情。尽管他平时看起来爱开玩笑,但在大是大非面前,他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正义感和坚定的立场。他敢于挑战权威,尤其是在面对不公的统治时。 =====魔法能力与技巧===== 虽然书中没有详细描述李的魔法水平,但他的行为足以证明他是一名合格且能干的巫师。 * **魔咒学:** 他能够成功地施展魔法将两只 [[嗅嗅]] 弄进 [[乌姆里奇]] 的办公室,这显示了他具备相当的魔咒技巧。 * **黑魔法防御术:** 作为 [[邓布利多军]] 的一员,他接受了 [[哈利・波特]] 的亲自指导,掌握了多种实用的防御咒语。 * **决斗:** 他在 [[霍格沃茨之战]] 中存活下来,并有击败食死徒的记录,证明他具备了出色的实战决斗能力。 =====人际关系===== * **[[弗雷德・韦斯莱]] 与 [[乔治・韦斯莱]]:** 李是韦斯莱双胞胎在 [[霍格沃茨]] 最好的朋友,他们三人是形影不离的“捣蛋铁三角”。他们共同分享着对恶作剧的热爱和对权威的蔑视。 * **[[米勒娃・麦格]]:** 在 [[魁地奇]] 解说席上,李与麦格教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充满喜剧色彩的师生关系。麦格教授虽然不断训斥他的偏袒行为,但其中也透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默许。 * **[[邓布利多军]] 成员:** 李是团体中可靠的一员,与 [[哈利・波特]]、[[罗恩・韦斯莱]]、[[赫敏・格兰杰]] 等人是坚定的战友。 =====名字词源===== * **Lee:** 一个常见的英文名,源自古英语 “lēah”,意为“林中空地”或“草地”。 * **Jordan:** 即“约旦”,这是一个源自希伯来语的名字,指的是中东著名的“约旦河”。这个名字与他在“[[Potterwatch]]”节目中使用的代号“[[河流]]” (River) 形成了非常巧妙的呼应,暗示了作者在命名时的巧思。 =====幕后信息===== * 在《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李・乔丹由演员卢克・杨布拉德 (Luke Youngblood) 饰演。(电影设定) * 尽管李・乔丹在早期书中主要扮演喜剧角色,但他在后期故事,特别是《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中的“[[Potterwatch]]”情节,展现了角色的成长与深度,成为了抵抗运动中重要的“媒体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