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摄魂怪之吻
咒语基本信息
已知用途与历史
学习与反制
名字词源
幕后信息
摄魂怪之吻
咒语基本信息
咒语名称 (Incantation): 无(此非由巫师施展的咒语,而是
摄魂怪
的特有能力)
发音 (Pronunciation): 无
手势 (Wand Movement): 无
光芒颜色 (Light Color): 无
咒语效果 (Effect):
摄魂怪
掀开兜帽,将其形似无底洞的嘴凑近受害者的嘴,然后吸走其灵魂。受害者并不会死亡,其心脏和大脑继续运作,但会失去自我意识、记忆和一切情感,成为一具行尸走肉般的空壳。这种状态是永久且不可逆的,被认为是
比死亡更可怕的命运
。
咒语分类 (Type):
摄魂怪
能力、极端
黑魔法
行为、
魔法部
批准的最高刑罚
已知用途与历史
“摄魂怪之吻”是魔法世界中最严厉的惩罚,由
魔法部
授权
摄魂怪
执行,主要用于处置最危险的罪犯。它在故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多次对主角构成威胁。
官方刑罚:
在
摄魂怪
为
魔法部
效力期间,“摄魂怪之吻”是它们被允许施行的终极惩罚。当
小天狼星布莱克
在《
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
》中被错误地抓获时,魔法部部长
康奈利·福吉
便带来了一只
摄魂怪
,准备立即对他执行此刑罚,幸而被
哈利·波特
和
赫敏·格兰杰
及时阻止。
对
小巴蒂·克劳奇
的执行:
在《
哈利·波特与火焰杯
》的结尾,伪装成
疯眼汉穆迪
的食死徒
小巴蒂·克劳奇
身份暴露后,在未经审判的情况下,被
康奈利·福吉
带来的
摄魂怪
施以了“摄魂怪之吻”。这导致他无法提供关于
伏地魔
回归的有效证词,对
魔法部
后续的错误应对产生了直接影响。
未遂的攻击:
在《
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
》中,
哈利·波特
、
赫敏·格兰杰
和
小天狼星布莱克
在湖边遭到大批
摄魂怪
围攻,几乎被施以“摄魂怪之吻”,最终被来自未来的哈利所施放的强大的
守护神咒
所救。
在《
哈利·波特与凤凰社
》的开篇,
哈利·波特
和他的表哥
达力·德思礼
在小惠金区遭到两只
摄魂怪
的袭击,其中一只试图对哈利施以“摄魂怪之吻”。
学习与反制
学习:
“摄魂怪之吻”并非巫师可以学习的魔法,它是
摄魂怪
这种生物独有的、本能性的攻击方式。
反制与防御:
唯一有效的防御
是
守护神咒
(咒语:
Expecto Patronum
)。一个成形的
守护神
可以驱散大量的
摄魂怪
,从而阻止它们靠近并施展“摄魂怪之吻”。
没有已知的治疗方法
。根据
莱姆斯·卢平
的描述,一旦一个人的灵魂被吸走,就没有任何魔法可以将其复原。受害者将永远停留在那种空洞的状态中。
名字词源
Dementor (摄魂怪):
源于英语动词
dement
,意为“使发疯”或“使精神错乱”,贴切地描述了
摄魂怪
对人类精神的毁灭性影响。
Kiss (吻):
使用“吻”这个词是一种充满黑色幽默的委婉说法。它将一个通常与爱和亲密相关的行为,用来指代一个吸食灵魂、摧毁一切情感的恐怖过程,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更凸显其恐怖本质。
幕后信息
作者 J.K. 罗琳曾在访谈中提到,
摄魂怪
是她个人与抑郁症斗争经历的具象化体现。“摄魂怪之吻”则代表了抑郁症最严重的状态——那种感觉被抽空了所有希望和情感,甚至连活下去的欲望都没有的空虚感。(作者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