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球

  • 类型 (Type): 魁地奇比赛用球
  • 别称 (Alternate Names): Bludger (英文原名), 暴れ玉 (Abaredama) (日文译名)
  • 所有者 (Owners): 作为标准的魁地奇比赛用球,不属于特定个人,而是归属于球队或比赛组织方,如霍格沃茨
  • 制造者 (Maker): 原著中未提及。根据补充读物《神奇的魁地奇球》,现代游走球的制作方法已成标准,但最早的魔法改造源自女巫 Goodwin Kneen。(《神奇的魁地奇球》)

游走球魁地奇比赛中使用的三种球里最具危险性的一种。每一场魁地奇比赛都会使用两个游走球。 根据奥利弗・伍德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的描述,游走球是一个直径十英寸的黑色铁球。它们被施加了魔法,使其能够在空中飞行,并会“不分青红皂白地”试图将距离最近的骑手从飞天扫帚上撞下来。它们具有相当大的力量和破坏性,足以撞断骨头或损坏扫帚。

游走球的核心魔法特性是其自主飞行和攻击性。一旦被释放到空中,它们就会像有自己意识的炮弹一样,在球场上横冲直撞,追踪并猛烈攻击球员。 它们在魁地奇比赛中的主要作用是增加比赛的难度和危险性,考验球员的飞行技巧和团队协作能力。球队中的击球手是专门负责应对游-走球的球员。他们使用一种类似棒球棒的短小球棒,将飞来的游走球击开,保护自己的队友(尤其是脆弱的找球手),同时试图将其击向对方球队的球员,以此作为一种战术攻击手段。

在七本核心小说中,游走球的历史并未被详细阐述。 根据官方补充读物《神奇的魁地奇球》的记载,游走球的前身是早期的魁地奇比赛中使用的飞行石块。由于这些石块在被击打后容易碎裂,后来演变成了铅制的球。然而,铅球质地太软,被球棒击中后容易变形,影响飞行。最终,巫师们发明了由铁制成、并被施以复杂咒语的现代游-走球,使其既坚固耐用,又具备了永不停歇的追逐本能。(《神奇的魁地奇球》)

游走球在系列故事中多次扮演了关键角色,推动了情节发展:

  • 名称来源: 英文名 “Bludger” 可能来源于单词 “bludgeon”,意为“用重物猛击”,贴切地描述了它的行为。词条名“暴れ玉”是该物品的日文翻译,意为“狂暴之球”或“横冲直撞的球”。中文官方译名为“游走球”,强调了其在场上游移不定的特性。
  • 电影改编: 在电影中,游走球的外观设计通常比书中描述的纯黑铁球更为复杂,表面常有雕刻的纹路和图案。尤其是在《哈利・波特与密室》的电影中,追击哈利的那个游走球被赋予了更强的拟人化特征,显得尤为凶狠和有目的性。(电影设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