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与凤凰社 (第五册)

  • 原书名 (Original Title): Harry Potter and the Order of the Phoenix
  • 作者 (Author): J.K. 罗琳
  • 英国首次出版 (UK First Published): 2003年6月21日
  • 中文版译者 (Chinese Translator): 马爱农、马爱新、蔡文
  • 系列顺序 (Series Order):哈利·波特》系列七本小说中的第五部

在经历了伏地魔的复活后,哈利·波特被困在德思礼家度过了一个充满孤立和挫败感的夏天。魔法部部长康奈利·福吉拒绝承认伏地魔的回归,并利用《每日预言家报》对哈利阿不思·邓布利多进行舆论抹黑。在一次摄魂怪的袭击中,哈利为自保被迫使用守护神咒,并因此面临被霍格沃茨开除的审判。在邓布利多的帮助下,哈利最终在威森加摩的听证会上被宣告无罪。 返回霍格沃茨后,哈利发现魔法部已经向学校派驻了高级副部长多洛雷斯·乌姆里奇作为新的黑魔法防御术教授。乌姆里奇的教学完全基于理论,禁止学生进行任何实践性的防御魔法,并以高级调查官的身份不断用“教育令”加强对学校的控制,最终取代邓布利多成为校长。为了反抗乌姆里奇的暴政并为即将到来的战斗做准备,哈利赫敏·格兰杰罗恩·韦斯莱的鼓励下,秘密组建了名为“邓布利多军”(简称 D.A.)的学生组织,亲自教授成员们实用的防御咒语。 与此同时,哈利伏地魔之间的精神连接变得愈发频繁和清晰,他时常在梦中看到伏地魔的行动,甚至目睹了亚瑟·韦斯莱魔法部遇袭的场景。为了防止伏地魔利用这种连接,邓布利多安排西弗勒斯·斯内普教导哈利大脑封闭术,但课程因两人之间的敌意而彻底失败。 学年末,哈利在幻象中看到其教父小天狼星布莱克魔法部神秘事务司里遭受伏地魔的折磨。尽管赫敏警告这可能是个陷阱,哈利还是与罗恩赫敏金妮·韦斯莱纳威·隆巴顿卢娜·洛夫古德一同骑着夜骐赶往魔法部救援。他们最终在预言厅落入食死徒的圈套,其目标是夺取一个关系到哈利伏地魔命运的预言邓布利多军的成员们与食死徒展开激战,随后以小天狼星莱姆斯·卢平为首的凤凰社成员及时赶到。在混战中,小天狼星被他的堂姐贝拉特里克斯·莱斯特ран奇的咒语击中,坠入帷幔后死亡。 战斗的最后,伏地魔本人现身并与邓布利多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决斗。尽管伏地魔最终逃脱,但他的出现被康奈利·福吉及多位魔法部官员亲眼目睹,第二次巫师战争自此公之于众。回到校长办公室后,邓布利多向悲痛的哈利揭示了那个预言的全部内容,解释了哈利的母亲为何能以爱为他提供保护,并指明他与伏地魔之间“两者必有一人死在另一人手上”的宿命。

  • 政治腐败与舆论操控: 深入揭示了魔法部如何为了维持权力稳定而否认真相、打压异己,以及媒体(如《每日预言家报》)如何成为其宣传工具。
  • 官僚主义与权力滥用:多洛雷斯·乌姆里奇为代表,展现了僵化的官僚体系和教育规章如何扼杀自由与创造力,以及权力在没有监督时如何被滥用。
  • 反抗与公民不服从: 邓布利多军的成立是本书的核心情节之一,象征着年轻一代在面对压迫时不盲从权威、主动寻求真理和自我武装的精神。
  • 青春期的挣扎与创伤: 本书是哈利情绪最为激烈和不稳定的一部。他经历了被孤立的愤怒、对权威的质疑、初恋的困惑,并最终承受了失去挚爱教父的巨大创伤。
  • 预言与个人选择: 书末揭示的预言是整个系列的关键,但邓布利多强调,决定命运的并非预言本身,而是人们做出的选择。
  • 黑暗的转折点: 本书标志着系列基调的决定性转变,从校园冒险故事彻底转向更为黑暗、严肃和充满政治斗争的战争故事。
  • 战争的公开化: 伏地魔魔法部的现身,迫使魔法界承认其回归,标志着第二次巫师战争的全面爆发。
  • 揭示核心谜题: 揭示了关于哈利伏地魔之间宿命的预言,为后续故事提供了核心驱动力。
  • 角色的成长与牺牲: 哈利在本册中经历了巨大的心理成长,从一个被动应对危险的男孩转变为一个主动承担领袖责任的战士。同时,小天狼星布莱克的牺牲是系列中第一个重要正面角色的死亡,极大地影响了哈利的后续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