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系列電影改編
概述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由华纳兄弟公司 (Warner Bros.) 改编为八部电影,自 2001 年至 2011 年上映。这些电影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并将魔法世界以视觉化的形式呈现给了广大观众。然而,作为一种不同的艺术媒介,电影在将小说内容搬上银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进行了大量的改编、删减和重塑。 本词条旨在记录电影与七本原著小说之间的主要差异。根据本维基“绝对忠于原著 (Canon First)”的核心原则,所有信息均以小说为最高依据。电影独有的情节、设定或角色塑造,虽具广泛影响力,但在本维基体系中不被视作正典 (Canon) 内容。
主要情节差异(按书/电影顺序)
-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Harry Potter and the Philosopher's Stone)
- 删减内容:
- 《哈利・波特与密室》 (Harry Potter and the Chamber of Secrets)
- 删减内容:
- 电影未解释为何费尔奇知道有人进入他的办公室,书中是因为哈利在泥泞中留下了脚印。
- 《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 (Harry Potter and the Prisoner of Azkaban)
- 情节改动:
- 《哈利・波特与火焰杯》 (Harry Potter and the Goblet of Fire)
- 删减内容:
- 三强争霸赛的第三个项目——迷宫——在书中布满了各种魔法生物和障碍,电影中则简化为会自己移动和闭合的树篱。
- 《哈利・波特与凤凰社》 (Harry Potter and the Order of the Phoenix)
- 删减内容:
- 魔法部的神秘事务司战斗场面被简化,房间数量减少,书中所描述的大脑房间、时间房间等均未出现。
- 《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 (Harry Potter and the Half-Blood Prince)
- 情节改动与原创:
-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 (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
- 情节改动:
- 达力·德思礼与哈利和解并表达感谢的场景被删减。
角色塑造的显著变更
- 赫敏·格兰杰: 电影弱化了赫敏性格中固执、偶有不安和不那么讨人喜欢的一面,使其形象趋于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