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果

坚果(Knut,又常译作“纳特”)是巫师世界魔法货币体系中面值最小的单位。根据原著描述,它是一种小型的青铜硬币。 作为货币体系的基础,其与另外两种货币——西可 (Sickle) 和加隆 (Galleon) 的兑换关系非常独特且并非十进制,具体如下:

坚果的主要用途是作为日常交易的媒介,尤其用于购买价格低廉的商品或作为找零。它在原著中没有被描述过拥有特殊的魔法属性,其价值在于妖精制造工艺的保证和魔法部的信用背书。 在故事中,坚果的用途包括:

  • 购买报纸: 一份《预言家日报》的价格是 5 个坚果。
  • 支付小额费用: 在一些场合,坚果被用于支付小费或杂项费用。
  • 衡量微小价值: 坚果作为最小货币单位,常常被用来衡量物品的低廉价值或人物的经济状况。例如,韦斯莱家就经常需要仔细清点他们为数不多的坚果。

坚果与西可加隆共同构成了历史悠久的巫师货币体系。这些货币自古以来就由妖精在位于对角巷古灵阁巫师银行中铸造和管理。妖精对魔法货币制造和管理的绝对控制权,是巫师妖精历史上数次激烈冲突的根源之一。

坚果在《哈利・波特》系列中主要扮演着构建世界观和凸显角色背景的作用。

  • 世界构建: 坚果的存在让巫师世界的经济体系显得真实可信且充满古老的魔法色彩。当哈利・波特第一次进入古灵阁巫师银行并看到成堆的硬币时,这个独特的货币单位是他融入魔法世界的关键一步,也让他感受到了与麻瓜世界的显著不同。
  • 角色刻画: 坚果的使用常常被用来对比不同角色的财富水平。例如,莫丽・韦斯莱古灵阁的金库中,不得不仔细清点每一枚西可和坚果的场景,深刻地展现了韦斯莱家的经济窘境。这与哈利・波特继承的堆积如山的金加隆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突显了魔法世界中也存在的贫富差距。
  • 命名与兑换体系: J.K. 罗琳在一次访谈中提到,她设计的复杂的货币兑换体系(17 西可兑换 1 加隆,29 坚果兑换 1 西可)是为了戏仿和回顾英国在 1971 年之前使用的旧式非十进制货币体系(镑、先令和便士)。这种看似不合逻辑的设定,增加了巫师世界的古老和奇特感。(J.K. 罗琳访谈)
  • 电影改编: 在《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坚果以及其他货币都有了具体的设计,硬币上刻有复杂的纹路和符号,进一步丰富了巫师世界的视觉呈现。(电影设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