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蒂·拉比蒂和她的呱呱笑树桩

《巴比蒂·拉比蒂和她的呱呱笑树桩》是巫师儿童睡前故事集《比德尔诗翁童话集》中的一则著名童话。其情节概括如下:

  • 一位愚蠢的麻瓜国王想要独占魔法,于是他组建了一支“猎巫队”,并寻求一位魔法教师。
  • 一个没有任何魔法能力的骗子利用小把戏蒙骗了国王,成为了他的宫廷教师。
  • 国王真正的洗衣妇,一位名叫巴比蒂的女巫,在看到骗子试图让国王的猎犬消失时忍不住笑了出来。骗子以此为要挟,强迫巴比蒂在暗中帮助他在国王面前表演魔法
  • 在一次公开表演中,一位队长要求骗子让他死去的猎犬复活。巴比蒂无法做到,因为魔法有其极限,无法真正使死者复生。
  • 在巨大的压力下,骗子指向了巴比蒂,揭露了她的女巫身份。巴比蒂逃进森林,并躲进一棵中空的古树里。
  • 骗子声称巴比蒂把自己变成了一棵树,并说服国王将其砍倒。然而,当树被砍倒后,人们并未发现巴比蒂的尸体,因为她早已从树根的洞口逃脱。
  • 就在这时,被砍伐后留下的树桩突然开始呱呱大笑,并对国王提出要求:为巴比蒂建造一座雕像,并永久禁止国王伤害任何巫师
  • 国王被迫同意。故事的最后,人们看到一只肥硕的老兔子——也就是巴比蒂的阿尼马格斯形态——嘴里叼着一根魔杖,从树桩下的荆棘丛中蹦跳着离开。

作为一个寓言故事,其核心“用途”在于向年轻的巫师传达重要的道德和魔法观念:

  • 魔法的局限性: 故事最核心的教诲是“魔法无法起死回生”。这是贯穿整个《哈利·波特》系列的核心法则之一,也是伏地魔始终无法理解和接受的真理。
  • 智慧胜于强权: 故事展现了女巫巴比蒂如何运用智慧和计谋,而非纯粹的魔法力量,来战胜愚蠢的国王和猎巫队。它教导小巫师们,头脑和勇气同样重要。
  • 阿尼马格斯的概念: 这个故事是巫师界最早向儿童介绍阿尼马格斯(即能随意将自己变成某种动物的巫师)概念的文学作品之一。

这则童话在巫师界流传已久,被认为是比德尔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根据阿不思·邓布利多留给赫敏·格兰杰的《比德尔诗翁童话集》的注释来看,这个故事的某些版本可能经过了后人的美化。 邓布利多推测,故事结尾“兔子叼着魔杖”的形象可能是后人添加的,因为巫师在变为阿尼马格斯形态时,魔杖通常会被留在身边,而不是随身体一同变形。他认为,这个故事的原始版本可能更为残酷,反映了当时麻瓜巫师之间紧张而危险的关系。尽管如此,它作为一则教育寓言的价值始终未变。

虽然《巴比蒂·拉比蒂和她的呱呱笑树桩》不像《三兄弟的传说》那样直接包含解开死亡圣器之谜的线索,但它作为《比德尔诗翁童话集》的一部分,同样起到了重要作用。 它向哈利·波特罗恩·韦斯莱赫敏·格兰杰三人组强调了魔法界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关于生命与死亡的深刻哲理。故事中“无法起死回生”的主题与伏地魔通过魂器徒劳地追求永生的行为形成了鲜明对比,深化了小说关于“接受死亡”的核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