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卡伯

斯卡伯

斯卡伯 (Scabbers) 最初是 韦斯莱 家族的一只宠物老鼠,先后由 珀西・韦斯莱罗恩・韦斯莱 拥有。它在故事初期表现为一只年迈、懒散且毫无魔法才能的普通宠物。然而,斯卡伯的真实身份是 彼得・佩迪鲁,一个长期被认为已死的巫师。他是一名未注册的 阿尼马格斯 (Animagus),其老鼠形态让他得以在背叛了 詹姆・波特莉莉・波特 并陷害 小天狼星布莱克 之后,藏匿了长达十二年之久。斯卡伯的身份揭露是《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中的核心转折点,对整个故事的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 1981 年背叛波特夫妇并向 伏地魔 泄露他们的藏身之处后,彼得・佩迪鲁 设计陷害了挚友 小天狼星布莱克。他在一条满是 麻瓜 的街道上制造了一场大爆炸,杀死了十二名 麻瓜,并割下自己的一根手指伪造死亡现场,随后化身为他的 阿尼马格斯 形态——一只老鼠,遁入下水道逃脱。

作为一只老鼠,佩迪鲁设法进入了 韦斯莱 家族,并成为了 珀西・韦斯莱 的宠物。他以 “斯卡伯” 的名字在这个巫师家庭中生活多年,由于他超乎寻常的寿命(对于一只普通花园鼠而言),韦斯莱一家认为他虽然无用但很坚强。珀西升任级长后,他将斯卡伯送给了弟弟 罗恩・韦斯莱,斯卡伯也因此跟随罗恩一同进入 霍格沃茨。在 霍格沃茨 的头两年,斯卡伯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觉,几乎没有表现出任何异常。

哈利・波特 的第三学年,随着 小天狼星布莱克阿兹卡班 越狱,斯卡伯的平静生活被打破。赫敏・格兰杰 的猫 克鲁克山 立即识破了斯卡伯并非普通老鼠,并对他展开了持续的追捕。斯卡伯再次伪造了自己的死亡,并留下血迹和一截橙色鼠毛,试图嫁祸给 克鲁克山。然而,他最终被 莱姆斯・卢平小天狼星布莱克尖叫棚屋 中捕获。他们利用 活点地图 识破了佩迪鲁的伪装,并强迫他显出人形,向哈利、罗恩和赫敏揭示了十二年前的真相。

尽管真相大白,但在卢平因月圆变身为狼人引发的混乱中,佩迪鲁再次变成老鼠形态逃脱。他逃往阿尔巴尼亚的森林,找到了虚弱的 伏地魔,并协助其恢复力量。在《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中,他帮助 伏地魔 制造了临时的肉身,并在小汉格顿的墓地里,以牺牲自己一只手为代价,完成了使黑魔王彻底复活的黑暗仪式。

* 老鼠形态: 斯卡伯是一只体型硕大、毛色为灰色的老鼠。他的外表显得相当破旧,毛发稀疏,耳朵也有些残破。最显著的特征是,他的一只前爪缺失了一个脚趾,这与佩迪鲁为陷害布莱克而割下的自己的一根手指相对应。作为斯卡伯,他表现得极其懒惰、嗜睡,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唯一的例外是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曾咬过 高尔 (Goyle) 的手指。 * 人类形态: 斯卡伯的真实身份 彼得・佩迪鲁 是一个身材矮小、头发稀疏、长着一张老鼠般尖脸和水汪汪小眼睛的男人。他的性格懦弱、胆怯、谄媚,并极度渴望依附于更强大的力量,无论是 詹姆・波特 还是 伏地魔。他的 阿尼马格斯 形态完美地反映了他卑劣、善于躲藏和背叛的本性。

作为 彼得・佩迪鲁,斯卡伯拥有一定的魔法能力,尽管他通常被认为是 掠夺者 中天赋最差的一个。

  • 阿尼马格斯 变换: 他最关键的魔法技能就是能够变身为一只老鼠。作为一名未注册的 阿尼马格斯,这项能力成为他躲避追捕、隐藏身份长达十二年的完美伪装。
  • 魔咒使用: 尽管生性懦弱,佩迪鲁仍能使用强大的魔咒。他曾用一道威力巨大的咒语炸毁街道,这表明他具备相当的魔法力量。此外,他还参与并执行了使 伏地魔 复活所需的复杂 黑魔法 仪式。

以下物品属于斯卡伯的真实身份,彼得・佩迪鲁

  • 主人: 珀西・韦斯莱罗恩・韦斯莱。在他们眼中,斯卡伯只是一只平平无奇的宠物。
  • 敌人: 克鲁克山 是他作为老鼠时的天敌,从一开始就察觉到他的伪装。小天狼星布莱克莱姆斯・卢平 是他昔日的挚友,在他背叛波特夫妇后成为不共戴天的仇人。
  • 盟友: 伏地魔 是他最终选择效忠的主人,他为伏地魔的回归立下了“汗马功劳”。
  • 特殊关系: 他与 哈利・波特 之间存在一种“生命债”。因为哈利在 尖叫棚屋 阻止了布莱克和卢平杀死他,这份亏欠最终导致了佩迪鲁的死亡。

斯卡伯的英文名 “Scabbers” 源于单词 “scab”。这个词在字面上有“痂”或“疮疤”的意思,符合他破旧邋遢的外观。在俚语中,“scab” 也被用来形容破坏罢工的工贼或卑鄙小人,这与 彼得・佩迪鲁 背信弃义、出卖朋友的叛徒角色完美契合。

  • 在电影改编中,斯卡伯的 阿尼马格斯 身份在《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中被视觉化地呈现出来,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 许多读者曾质疑为何 弗雷德・韦斯莱乔治・韦斯莱 在持有 活点地图 期间,从未注意到一个叫“彼得・佩迪鲁”的人一直和他们的弟弟罗恩待在一起。对此,作者 J.K. 罗琳解释说,他们主要是用地图来关注自己的行动路线和躲避 费尔奇,并不会仔细放大查看罗恩宿舍的每一个名字,因此没有发现这个异常。(作者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