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拿钱

死拿钱(Snatchers)是在第二次巫师战争期间,当伏地魔控制魔法部后出现的一个暴力团体。他们本质上是受利益驱使的赏金猎人,主要任务是搜捕麻瓜出身的巫师、血统背叛者以及其他不服从伏地魔政权的人员,并将其交给魔法部以换取金钱奖励。这群人通常由社会边缘的黑巫师、被弃者和包括狼人在内的黑暗生物组成,他们并非都是食死徒,但为了金钱而与后者的事业结盟。

死拿钱作为一个团体,其“生平”与伏地魔第二次掌权的时间线紧密相连。

  • 形成背景:1997年夏天,伏地魔成功渗透并控制魔法部后,建立了一个专制政权。新的法律,特别是针对麻瓜出身者的迫害政策,例如成立麻瓜出身登记委员会,为死拿钱的活动创造了市场。他们成为了新政权非官方的、更加粗暴的执法工具。
  • 活跃时期:在1997年至1998年霍格沃茨大战之前,死拿钱在整个英国巫师界肆虐。他们利用伏地魔名字上的禁忌(Taboo)作为主要的追踪手段,这使得任何受魔法保护的藏身之处都变得不再安全。
  • 关键行动:他们最著名的行动是于1998年春天在迪安森林成功抓获了正在逃亡的哈利·波特罗恩·韦斯莱赫敏·格兰杰。这次抓捕直接导致了三人在马尔福庄园的危机,并成为第二次巫师战争后期的一个关键转折点。
  • 结局:随着伏地魔霍格沃茨大战中被击败,其建立的政权随之垮台。可以推断,死拿钱作为一个有组织的团体也随之瓦解,其成员或被逮捕,或四散而逃。

原著中并未对所有死拿钱成员提供统一的外貌描述,但从抓捕哈利·波特一行人的那群人来看,他们普遍显得粗俗、邋遢且充满恶意。

  • 外貌:他们穿着混杂的衣服,外表肮脏,缺乏食死徒那种统一或贵族式的风范。其中最突出的成员芬里尔·格雷伯克外貌肮脏,有着长长的灰色头发和胡须,声音嘶哑,散发着野兽般的气息。
  • 性格:死拿钱的集体性格可以概括为贪婪、残忍和机会主义。他们对伏地魔的事业本身并无忠诚度,其唯一的动机就是金钱。他们审问俘虏时表现得极不耐烦且粗暴,彼此之间也时常为领导权和赏金分配而争吵。他们乐于欺凌弱者,但在面对更强大的巫师(如贝拉特里克斯·莱斯特兰奇)时则显得卑躬屈膝。

死拿钱的魔法水平普遍不高,他们更依赖于数量优势、突袭和特定的魔法工具,而非高超的决斗技巧。

  • 核心技巧:他们最强大的武器是利用伏地魔名字上的禁忌 (Taboo)。这个黑魔法能够瞬间打破目标地点的大部分防御魔咒,并向施咒者暴露说出该名字的人的准确位置,使他们能够通过幻影移形进行突袭。
  • 常用魔法:他们会使用一些基本的魔咒,如缴械咒(“除你武器”)和束缚咒语,但鲜有证据表明他们掌握了复杂的或强大的黑魔法
  • 群体战术:他们通常以小队形式行动,利用人数优势压制对手。
  • 特殊能力:其最危险的成员芬里尔·格雷伯克是一名狼人,即使在非月圆之夜,他也具备野兽般的残暴和攻击性,喜欢撕咬受害者。

死拿钱自身并不拥有标志性的魔法物品,但他们在行动中曾缴获过一件对故事情节至关重要的物品:

  • Snatcher:英文原词意为“抢夺者”或“绑架者”,直接描述了他们的行为模式——突然出现并强行掳走目标。
  • 死拿钱:中文译名是一个非常巧妙的双关语。它在发音上近似“Snatcher”,而在字面意义上,“死拿钱”或“死拿钱的”生动地刻画了这群人为钱财不顾一切的贪婪本性。
  • 电影改编:在电影《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中,死拿钱的形象被进一步具体化。电影中的追逐戏比原著更为激烈,他们在抓捕三人组之前在森林里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追逐战。他们的服装风格也更具特色,融合了朋克和拾荒者的元素,视觉上更具威胁性。(电影设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