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顿・麦克尼尔

沃尔顿・麦克尼尔(Walden Macnair)是一名纯血或混血巫师,是伏地魔勋爵麾下一名残忍的食死徒。在第二次巫师战争期间,他公开的身份是魔法部的雇员,担任处置危险生物委员会的首席刽子手。麦克尼尔在故事中扮演了一个双重角色:一方面是体制内看似合法的暴力执行者,另一方面则是黑魔法的忠实信徒。他参与了多次关键战斗,以其嗜血和残暴而闻名。

第一次巫师战争及战后 麦克尼尔在第一次巫师战争期间就是一名食死徒。然而,在伏地魔倒台后,他设法逃脱了审判,并未被送往阿兹卡班。他成功地融入了魔法部,并担任处置危险生物委员会的刽子手,这个职位让他能够合法地满足自己对暴力的渴望。 在魔法部任职 在1993至1994学年,麦克尼尔受命前往霍格沃茨,负责处决被认为伤害了德拉科・马尔福鹰头马身有翼兽——巴克比克。他带着一把巨大的、闪闪发亮的行刑斧来到鲁伯・海格的小屋,对即将到来的处决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期待。然而,由于哈利・波特赫敏・格兰杰使用了时间转换器救走了巴克比克,麦克尼尔的处决计划最终落空,这让他感到非常愤怒。 第二次巫师战争 * 伏地魔复活:1995年,麦克尼尔响应黑魔标记的召唤,在小汉格顿的墓地见证了伏地魔的复活。伏地魔在演讲中特别提到了麦克尼尔,称赞他并未在自己失势后放弃,并派遣他作为使者去联络巨人,说服他们加入食死徒的阵营。 * 神秘事务司之战:1996年,麦克尼尔是参与神秘事务司之战食死徒之一。在战斗中,他表现得异常凶猛,曾试图掐死哈利・波特纳威・隆巴顿赫敏・格兰杰魔杖戳进了他面具的眼洞中,暂时击退了他。之后,他又被卢娜・洛夫古德施放的障碍咒击中。战斗结束后,他是被捕并被送往阿兹卡班食死徒之一。 * 霍格沃茨之战:1997年,麦克尼尔与其他食死徒一同从阿兹卡班集体越狱。他参与了1998年的霍格沃茨之战。在战斗的最后阶段,鲁伯・海格出于对巴克比克事件的愤怒,将麦克尼尔举起并猛地扔向了对面的石墙,使其当场昏死过去。他的最终结局未知,但很可能被再次逮捕并送回阿兹卡班

外貌

  • 书中描述他是一个高大的巫师,留着一小撮黑色的胡子。
  • 作为刽子手时,他穿着黑色的行刑袍。
  • 作为食死徒时,他穿着带有兜帽的黑袍,并佩戴着骸骨面具。

性格

  • 残忍嗜血:麦克尼尔对暴力和杀戮有着强烈的渴望。他在准备处决巴克比克时表现得兴高采烈,并在战斗中毫不留情。
  • 恃强凌弱:他乐于执行对无力反抗生物的死刑,但在面对强大的对手(如鲁伯・海格)时则不堪一击。
  • 忠诚:他对伏地魔表现出绝对的忠诚,是少数在伏地魔倒台后仍积极为他效力的食死徒之一。
  • 黑魔法:作为一名食死徒,麦克尼尔精通黑魔法,并能够熟练地在战斗中使用。
  • 决斗技巧:他是一名有能力的决斗者,曾参与过神秘事务司之战霍格沃茨之战等大规模战斗,证明他具备一定的实战水平。
  • 外交与说服伏地魔选择他作为派往巨人的使者,这表明他可能具备一定的说服能力或威慑力,足以与这些危险的生物打交道。
  • 行刑斧 (Executioner's Axe):一把巨大、锋利且闪闪发亮的斧头,是他在担任处置危险生物委员会刽子手时使用的工具。
  • 魔杖 (Wand):他的魔杖细节不详,但这是他施展魔法的主要工具。
  • Walden:该名字可能源于古老的德语,意为“统治”或“权力”。它也可能与亨利・戴维・梭罗的名著《瓦尔登湖》(Walden)有关,这本书颂扬自然与简朴生活,这与麦克尼尔残暴的刽子手形象形成了强烈的讽刺对比。
  • Macnair:一个苏格兰姓氏,意思是“继承人的儿子”(son of the heir)。在故事中,这个姓氏似乎没有特殊的象征意义。
  • 在《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的电影改编中,沃尔顿・麦克尼尔由演员彼得・贝斯特(Peter Best)饰演。(电影设定)
  • 在电影中,他执行处决时挥下斧头的场景被用作一个重要的转场镜头,他砍向了一个南瓜,声音与斧头落下的时间点完美契合,给观众造成了巴克比克已被处决的假象。(电影设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