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麦克尼尔

瓦尔登・麦克尼尔是一名纯血或混血的巫师,也是伏地魔麾下一名残忍的食死徒。在两次巫师战争期间,他都为伏地魔效力。在两次战争的间歇期,他成功地逃脱了阿兹卡班的审判,并进入魔法部工作,担任神奇生物管理控制司下属的处置危险生物委员会的一名行刑官。他最为人知的事件,便是在哈利・波特的三年级时,被指派去处决鹰头马身有翼兽巴克比克。作为一名忠诚的食死徒,他参与了第二次巫师战争中的数次关键战斗,包括神秘事务司之战霍格沃茨之战

麦克尼尔在第一次巫师战争期间便是一名食死徒。在伏地魔于 1981 年倒台后,他设法逃避了法律的制裁,并未被送往阿兹卡班。与许多其他食死徒一样,他很可能声称自己是在夺魂咒的控制下行事。之后,他在魔法部谋得一职,成为了处置危险生物委员会的官方行刑官,这一职位让他能够合法地满足自己对杀戮和暴力的欲望。

1994 年,在德拉科・马尔福故意挑衅鹰头马身有翼兽巴克比克并被其所伤后,卢修斯・马尔福利用其在魔法部的影响力,确保了委员会判处巴克比克死刑。麦克尼尔被派往霍格沃茨执行这次处决。他带着一把巨大的银色斧头,兴致勃勃地等待着行刑时刻。然而,由于赫敏・格兰杰哈利・波特使用了时间转换器回到过去,成功在麦克尼尔下手前救走了巴克比克,使得麦克尼尔最终只砍中了南瓜地上的篱笆,他的任务因此失败。

伏地魔在 1995 年于小汉格顿的墓地复活时,麦克尼尔是响应黑魔标记召唤而来的食死徒之一。伏地魔在点名时提到他,并让他去为自己向巨人们传递消息,这表明麦克尼尔是伏地魔与巨人族群之间的联络人。 1996 年,麦克尼尔参与了在神秘事务司的战斗。在战斗中,他试图用手抓住哈利・波特的脸,但被纳威・隆巴顿用魔杖戳中了他头盔面罩的眼洞,导致他痛苦地吼叫并暂时退出了战斗。战斗结束后,他是被逮捕并被送往阿兹卡班的食死徒之一。 1997 年,麦克尼尔与其他被囚禁的食死徒一同在伏地魔的帮助下成功越狱。在 1998 年的霍格沃茨之战中,他再次为黑暗公爵而战。在战斗最激烈时,鲁伯・海格认出了他,并愤怒地将他举起扔过大厅,麦克尼尔重重地撞在对面的墙上。此后他的命运在原著中未被提及,但推测他可能在战斗中被击昏、被捕或身亡。

  • 外貌:原著中对麦克尼尔的描述不多,只提到他留着一撮黑色的小胡子。他通常携带着一把巨大、沉重且刃口闪着银光的长柄斧头,这成为了他的标志性特征。
  • 性格:麦克尼尔是一个残忍、嗜血且冷酷的人。他对执行死刑——即便是对巴克比克这样几乎无辜的生物——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期待。他对伏地魔表现出绝对的忠诚,在接到召唤后毫不犹豫地回归,并积极参与各项任务和战斗,显示出他是一个坚定的黑魔法信徒。
  • 决斗:作为一名食死徒,麦克尼尔具备一定的决斗能力,他参与了神秘事务司之战霍格沃茨之战这样激烈的大规模战斗。
  • 巨人联络伏地魔曾指派他作为前往巨人部落的使者,这表明他可能具备与这些危险生物沟通的特殊能力或勇气。
  • 非魔法战斗:他熟练使用一把巨大的行刑斧,这既是他的工作工具,也是一件强大的威慑武器。
  • Walden:《瓦尔登湖》(Walden) 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的著名作品,书中倡导回归自然、简朴生活。将这个名字用在一个以杀害神奇生物为乐的角色身上,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讽。
  • Macnair:一个源自苏格兰盖尔语的姓氏,意为 “继承人之子” (son of the heir)。这个姓氏在故事中没有明显的特殊寓意。
  • 电影改编:在电影《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中,瓦尔登・麦克尼尔由彼得・贝斯特 (Peter Best) 饰演。在《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中,则由阿什利・阿图斯 (Ashley Artus) 饰演。电影中的形象与原著略有不同,更偏向一个沉默寡言的打手,并未突出其小胡子的特征。(电影设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