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 (下)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 (下)》是《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第八部,也是最后一部作品,于 2011 年上映(电影设定)。该片改编自 J.K. 罗琳所著的第七本小说《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的后半部分,剧情紧接《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 (上)》的结尾,从哈利・波特罗恩・韦斯莱赫敏・格兰杰贝壳小屋安葬了多比之后开始。 这部电影的核心情节围绕着三人组寻找并摧毁伏地魔剩余的魂器展开,最终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爆发了第二次巫师战争的决战,即霍格沃茨之战。影片以哈利・波特伏地魔勋爵的最终对决作为高潮,为整个系列故事画上了句点。

  1. 古灵阁劫案:在贝壳小屋,哈利从妖精拉环处得知,有一个魂器——赫尔加・赫奇帕奇的金杯——被藏在贝拉特里克斯・莱斯特兰奇位于古灵阁巫师银行金库中。在拉环的帮助下,三人组潜入古灵阁,虽然成功取得了金杯,但在混乱中失去了格兰芬多宝剑并被迫骑着一条看守金库的乌克兰铁腹龙逃脱。
  2. 重返霍格沃茨:通过与伏地魔的思想连接,哈利意识到另一个魂器藏在霍格沃茨,并且与罗伊纳・拉文克劳有关。三人通过幻影移形来到霍格莫德,在阿不福思・邓布利多的帮助下,通过一条秘密通道进入了霍格沃茨有求必应屋,与邓布利多军的成员重聚。
  3. 霍格沃茨之战伏地魔得知哈利的行踪后,率领食死徒大军向霍格沃茨发起进攻。凤凰社成员和学校的师生们奋起抵抗,霍格沃茨之战正式打响。在此期间:
  4. 王子的故事:哈利、罗恩和赫敏目睹伏地魔尖叫棚屋(电影中为船屋)杀害了西弗勒斯・斯内普,认为这样可以成为老魔杖的真正主人。临死前,斯内普将自己的记忆交给哈利。哈利通过冥想盆观看了这些记忆,终于得知了全部真相:斯内普莉莉・波特深沉的爱,他作为双面间谍的身份,以及哈利自己正是伏地魔无意中制造的第七个魂器,必须由伏地魔亲手杀死。
  5. 最终对决:哈利坦然接受了自己的命运,独自走进禁林。他使用了金飞贼中的复活石,在父母、小天狼星布莱克卢平的灵魂陪伴下,走向伏地魔伏地魔对他使用了阿瓦达索命咒。哈利在一个类似国王十字车站的幻境中醒来,与阿不思・邓布利多的灵魂对话,明白了自己因为母亲的血缘保护伏地魔用他的血复活而得以幸存,并且体内的魂器已被摧毁。哈利选择返回现实,假死被带回霍格沃茨。当纳威・隆巴顿勇敢地站出来反抗时,战斗重新爆发。纳威用从分院帽中抽出的格兰芬多宝剑杀死了伏地魔最后的魂器——纳吉尼。最终,哈利与伏地魔展开对决,由于老魔杖的真正主人是哈利(他之前在马尔福庄园缴械了德拉科・马尔福),伏地魔索命咒反弹到自己身上,彻底终结了这位黑魔王。
  6. 尾声:十九年后,成年的哈利、金妮、罗恩和赫敏在国王十字车站九又四分之三站台送他们的孩子登上霍格沃茨特快列车

这部电影为了戏剧效果和时长,对原著情节进行了一些显著的改编。

  • 斯内普之死:在书中,斯内普死于尖叫棚屋。在电影中,这一幕被改到了船屋,场景更具视觉冲击力。(电影设定)
  • 拉文克劳的冠冕:在书中,冠冕被克拉布释放的厉火摧毁。在电影中,哈利先用蛇怪毒牙刺穿了冠冕,随后罗恩将其踢入正在熄灭的厉火中。(电影设定)
  • 最终决斗:书中,哈利与伏地魔的最终对决发生在霍格沃茨大礼堂,在众人的见证下,以一场紧张的言语交锋和一道咒语结束。电影中,两人的决斗被扩展为一场穿越整个城堡的追逐战和空中打斗,最终在庭院里以一种“同归于尽”的视觉效果结束,伏地魔的身体化为灰烬。(电影设定)
  • 老魔杖的归宿:这是最重大的改动之一。在书中,哈利先用老魔杖修复了自己原先的冬青木魔杖,然后决定将其放回邓布利多的坟墓,让它的力量随着自己的自然死亡而终结。在电影中,哈利直接将老魔杖掰成两段,扔下了悬崖。(电影设定)
  • 角色省略:电影省略了许多次要情节和角色,例如佩内洛・克里瓦特的学生广播、珀西・韦斯莱的回归与和解、以及泰迪・卢平的出生等。
  • 导演与音乐:该片由大卫・叶茨 (David Yates) 执导,他也是该系列后四部电影的导演。电影配乐由亚历山大・德斯普拉 (Alexandre Desplat) 创作,但他巧妙地重新引入了约翰・威廉姆斯 (John Williams) 创作的经典“海德薇主题”。(电影设定)
  • 技术与奖项:本片是《哈利・波特》系列中唯一一部完全以 3D 形式发行的电影。它获得了包括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最佳化妆和最佳视觉效果在内的多项提名。(电影设定)
  • 拆分决定:将最后一本书拆分为两部电影的决定,是为了能够更完整、更忠实地呈现原著中复杂而庞大的情节内容,避免像前几部电影那样删减过多关键信息。(制片方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