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與火焰杯

  • 作者 (Author): J.K. 羅琳
  • 英文原版出版日期 (Original UK Publication Date): 2000年7月8日
  • 類型 (Genre): 奇幻小說、校園小說
  • 系列順序 (Series Order):哈利·波特》系列第四部
  • 核心事件 (Core Event): 三巫鬥法大賽

《哈利·波特與火焰杯》是整個系列故事的關鍵轉捩點。故事始於哈利·波特升上霍格華茲四年級,魔法世界迎來了兩件大事:百年未舉行的三巫鬥法大賽在霍格華茲重啟,以及戰後首次大規模的食死人集會活動。 霍格華茲波巴洞魔法學院德姆蘭學院三校共同參與比賽。參賽者必須年滿十七歲,並由公正的魔法物品火盃選出。然而,在選出三位鬥士——西追·迪哥里花兒·戴樂古維克多·喀浪後,火盃竟意外地吐出了第四個名字:哈利·波特。 儘管未成年且並未報名,哈利仍被迫參賽。他在猜忌與懷疑中,必須獨自面對三項極度危險的任務:

  1. 第一項任務: 從一頭兇猛的母龍(哈利抽到的是匈牙利角尾龍)身邊盜取一顆金蛋。
  2. 第二項任務: 在一小時內,從黑湖深處的人魚手中救出自己最重要的人。
  3. 第三項任務: 穿越一座充滿危險魔法生物和陷阱的迷宮,率先觸摸到位於終點的三巫鬥法大賽獎盃

在整個比賽過程中,哈利得到了瘋眼穆敵教授的諸多暗示與幫助。最終,哈利與西追·迪哥里決定共享榮譽,一同觸摸獎盃。然而,獎盃竟是一個港口鑰,將他們傳送到了小漢果頓的一處墓地。 在墓地裡,彼得·佩迪魯佛地魔之命,用索命咒殺害了西追。隨後,他利用哈利的血、他父親的骨和自己的肉,舉行了一場邪惡的復活儀式,使佛地魔重獲肉身。哈利在與佛地魔的決鬥中,因兩人魔杖的杖芯來自同一隻鳳凰佛客使)而觸發了「符咒倒轉」效應,得以在父母靈魂的幫助下驚險逃脫,並帶著西追的遺體返回霍格華茲。 回到學校後,真相大白:瘋眼穆敵教授實為食死人小巴堤·柯羅奇利用變身水偽裝而成。是他一手策劃,將哈利的名字投入火盃,並操縱比賽,確保哈利能最終抵達墓地,完成佛地魔的復活計畫。故事的結尾,魔法部部長康尼留斯·夫子拒絕相信佛地魔回歸的事實,標誌著第二次巫師戰爭的序幕正式拉開。

  • 偏見與歧視 (Prejudice and Discrimination): 故事中深刻探討了對不同群體的偏見,例如妙麗·格蘭傑家庭小精靈的權益成立家庭小精靈權益促進會 (S.P.E.W.);魯霸·海格混血巨人身分被揭露後所遭受的排擠;以及純種巫師對混血和麻瓜出身者的歧視。
  • 成長的陣痛 (Pains of Growing Up): 書中細膩地描寫了青少年時期的友誼考驗(哈利與榮恩·衛斯理的爭吵)、情竇初開的煩惱(對張秋的好感)以及社交壓力(尋找耶誕舞會的舞伴)。
  • 死亡與犧牲 (Death and Sacrifice): 西追·迪哥里的死亡是系列中第一次重要且無辜的犧牲,它殘酷地宣告了哈利童年的終結,並使整個故事的基調變得更加黑暗與沉重。
  • 真相與謊言 (Truth and Deception): 本書充斥著謊言與偽裝。麗塔·史譏用她的快記筆製造聳動的假新聞,而最大的謊言則是小巴堤·柯羅奇長達一整年的偽裝,揭示了眼見不一定為實。

本書是整個《哈利·波特》系列的分水嶺。它標誌著故事從田園詩般的魔法校園冒險,正式轉向一場殘酷、黑暗的正邪大戰。佛地魔的徹底回歸,使得潛在的威脅變成了迫在眉睫的現實。西追·迪哥里的死亡不僅是主角群體面對的第一個重大悲劇,也讓哈利和讀者深刻體會到戰爭的代價。此外,本書透過兩所外國魔法學校的登場,極大地擴展了魔法世界的宏觀視野。

  • 書籍篇幅: 《哈利·波特與火焰杯》是系列中第一本篇幅急遽增加的小說,其厚度幾乎是前三冊的兩倍。J.K. 羅琳曾承認這本書的結構極為複雜,寫作過程充滿挑戰。(作者訪談)
  • 電影改編:
    1. 2005年上映的同名電影由麥可·紐威 (Mike Newell) 執導。
    2. 由於原著篇幅極長,電影刪減了大量支線劇情,包括家庭小精靈權益促進會 (S.P.E.W.)、眨眨魯多·貝漫的全部戲份、衛斯理家在洞穴屋的日常生活、以及大部分魁地奇世界盃的詳細過程。(電影設定)
    3. 書中,巴堤·柯羅奇的屍體被其子用魔法變成了骨頭並埋在霍格華茲的菜園裡;而在電影中,哈利在禁忌森林中發現了他的屍體。(電影設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