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系列电影
基本信息
系列构成
该系列忠实地将七本原著小说改编为八部电影,由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发行。
- 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 (Harry Potter and the Prisoner of Azkaban, 2004) - 导演:阿方索・卡隆
- 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 (Harry Potter and the Half-Blood Prince, 2009) - 导演:大卫・叶茨
-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 (上) (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 – Part 1, 2010) - 导演:大卫・叶茨
-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 (下) (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 – Part 2, 2011) - 导演:大卫・叶茨
制作历史
1999年,J.K. 罗琳将前四本书的电影改编权出售给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并保留了相当程度的创作控制权,以确保电影能够忠于她的构想。制片人大卫・海曼 (David Heyman) 自始至终主导了整个系列的制作。罗琳坚持主要角色必须由英国或爱尔兰演员扮演,这奠定了系列电影的选角基调,并成为其一大特色。 为了更完整地呈现原著小说的复杂情节,制片方决定将最后一本书《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拆分为上下两部电影进行拍摄,此举也为后续的系列电影改编提供了先例。
与原著小说的主要差异
尽管电影系列在整体上努力贴近原著,但出于时长和叙事节奏的考量,仍存在诸多改编、简化和删减。这些差异是区分“原著正典” (Book Canon) 与“电影设定” (Movie Canon) 的关键。
- 情节简化与改编: 许多次要情节线被简化或删除。例如:
- 魔法设定的视觉化: 电影将一些原著中未具体描述的魔法效果进行了视觉化呈现,例如施展咒语时的飞行形态(如伏地魔和贝拉特里克斯・莱斯特兰奇),这在原著中并无明确描述。(电影设定)
幕后信息
- 系列延续: 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巨大成功促使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和J.K. 罗琳继续拓展“魔法世界” (Wizarding World) 这一品牌,后续推出了前传系列电影《神奇动物在哪里》、舞台剧《哈利・波特与被诅咒的孩子》以及相关的官方网站 Pottermore。(电影设定, 官方戏剧, Pottermore)
- 美国书名差异: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在美国上映和发行时,片名沿用了美国版小说的书名,改为 Harry Potter and the Sorcerer's Stone。电影拍摄时,所有涉及“Philosopher's Stone”的台词都额外拍摄了一个“Sorcerer's Stone”的版本以供美国市场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