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电影)

伏地魔的力量日益强大、食死徒在魔法界和麻瓜世界同时制造混乱的背景下,哈利·波特迎来了他在霍格沃茨的第六个学年。阿不思·邓布利多校长亲自为哈利授课,通过冥想盆带领他探究汤姆·里德尔的过去,以寻找击败伏地魔的关键——魂器。 与此同时,哈利意外得到一本旧的《高级魔药制作》课本,书上满是前任主人“混血王子”留下的高明批注,这让他在魔药课上大放异彩。哈利也开始强烈怀疑他的死对头德拉科·马尔福正在执行一项由伏地魔指派的危险任务。随着校园恋情的萌芽和朋友间的关系变化,一股黑暗的阴影正笼罩着霍格沃茨。最终,哈利与邓布利多前往一个偏远的洞穴寻找一个魂器,却导致了悲剧性的结局。在天文塔顶,西弗勒斯·斯内普杀死了邓布利多,并揭示自己就是“混血王子”。故事的结尾,哈利决定不再返回霍格沃茨,与罗恩·韦斯莱赫敏·格兰杰一起踏上摧毁所有魂器的征途。

作为一部电影改编作品,本作对原著小说的情节进行了大量的删减、改编和新增。忠于原著的读者应注意以下关键区别:

  • 开篇情节: 电影完全删除了邓布利多前往德思礼家接哈利,并向德思礼一家揭示莉莉·波特血缘保护魔法将在哈利成年后失效的情节。同时,魔法部部长与麻瓜首相会面的场景也被移除。
  • 伏地魔的背景故事: 电影大幅削减了关于伏地魔身世的记忆。其中最重要的,是完全删除了对其母亲梅洛普·冈特及整个冈特家族历史的详细探索。这使得观众对伏地魔的血统和魂器制作动机的理解变得较为片面。
  • 天文塔之战: 原著结尾处,在邓布利多死后,凤凰社成员与入侵霍格沃茨的食死徒之间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战斗。电影中这场战斗被完全删除,仅表现为食死徒在破坏了礼堂后便匆匆撤退。
  • 邓布利多的葬礼: 电影中没有展现邓布利多的白色坟墓和隆重的葬礼场面,取而代之的是霍格沃茨全体师生举起魔杖,驱散天空中的黑魔标记的悼念仪式。
  • 次要角色的情节线: 包括比尔·韦斯莱芙蓉·德拉库尔的感情发展、比尔被芬里尔·格雷伯克袭击以及哈利继承克利切等情节均被删除。
  • 陋居遇袭 (电影设定): 电影原创了一段核心情节:在圣诞假期期间,贝拉特里克斯·莱斯特兰奇和芬里尔·格雷伯克袭击了陋居。这段情节旨在增加影片中期的动作场面,但在原著中并不存在。
  • 哈利与金妮的关系: 电影中,金妮·韦斯莱混血王子的课本藏入有求必应屋,并在此之后与哈利接吻。在原著中,是哈利自己藏匿了课本,而他与金妮的初吻发生在格兰芬多赢得魁地奇杯后的公共休息室里,是一个更为公开和热烈的时刻。
  • 伦敦千禧桥被毁 (电影设定): 影片以食死徒摧毁伦敦千禧桥开场,以此直观地展现伏地魔势力对麻瓜世界的影响。此为电影原创场景。
  • 霍拉斯·斯拉格霍恩的记忆: 获取霍拉斯·斯拉格霍恩关于魂器的真实记忆是故事的核心。电影中,哈利使用了福灵剂后,在与斯拉格霍恩谈论阿拉戈克的死亡时成功说服他交出记忆。虽然过程与原著大致相似,但对话和场景氛围有所调整,更具戏剧性。
  • 视觉风格: 本片的色调明显比前几部电影更加灰暗和去饱和,摄影指导布鲁诺·德尔邦内尔 (Bruno Delbonnel) 因此获得了奥斯卡最佳摄影奖提名。这种风格旨在从视觉上反映魔法世界日益黑暗和危险的氛围。
  • 评价: 《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上映后获得了广泛的正面评价,影评人称赞其情感深度、演员表演和视觉效果。然而,也有部分原著粉丝批评影片为了突出青少年恋情而过度削减了关于伏地魔背景的核心情节。
  • 全球票房: 本片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是2009年全球票房第二高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