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_波特與阿茲卡班的逃犯

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逃犯

  • 作者 (Author): J.K. 罗琳
  • 英国首版日期 (UK First Edition): 1999年7月8日
  • 美国首版日期 (US First Edition): 1999年9月8日
  • 英国出版社 (UK Publisher): Bloomsbury
  • 系列顺序 (Series Order): 《哈利·波特》系列的第三部

故事始于哈利·波特德思礼家的又一个糟糕暑假。在无意中用魔法给来访的玛姬姑妈充气后,哈利负气出走,并搭乘了为落难巫师准备的骑士公交车,抵达破釜酒吧。在那里,他从魔法部长康奈利·福吉处得知,臭名昭著的杀人犯小天狼星·布莱克已从巫师监狱阿兹卡班越狱,据信正在追杀哈利。 返回霍格沃茨的途中,霍格沃茨特快列车遭到了阿兹卡班的守卫——摄魂怪的搜查。哈利在摄魂怪面前晕倒,幸得新任黑魔法防御术课教师莱姆斯·卢平教授用守护神咒将其击退。本学年,霍格沃茨摄魂怪包围以防备小天狼星·布莱克的入侵。 新学期,鲁伯·海格成为保护神奇生物课的教授,但在第一堂课上,他的鹰头马身有翼兽巴克比克因被德拉科·马尔福挑衅而将其抓伤,导致巴克比克被判处死刑。与此同时,赫敏·格兰杰选修了所有课程,其日程安排显得异常紧张。由于未得到监护人的许可,哈利被禁止前往巫师村庄霍格莫德。后来,弗雷德与乔治·韦斯莱送给哈利一张神奇的活点地图,他得以利用密道潜入霍格莫德。在那里,哈利无意中听到,小天狼星·布莱克不仅是他的教父,更是出卖他父母詹姆·波特莉莉·波特伏地魔的凶手。 为了对抗摄魂怪莱姆斯·卢平教授私下教导哈利学习高难度的守护神咒。在故事的高潮部分,哈利、罗恩·韦斯莱赫敏·格兰杰在探望即将被行刑的巴克比克后,罗恩的宠物鼠斑斑逃跑,并在打人柳下被一条大黑狗拖入秘道。哈利和赫敏紧随其后,最终抵达了传说中的鬼屋——尖叫棚屋。 在尖叫棚屋内,真相被揭开:大黑狗是小天狼星·布莱克阿尼马格斯形态,而他并非叛徒。真正的叛徒是小矮星彼得——詹姆的另一个朋友,他才是向伏地魔告密的人,并制造了自己死亡的假象嫁祸给小天狼星。过去十二年里,他一直以阿尼马格斯(老鼠)的形态,即斑斑,躲藏在韦斯莱家。莱姆斯·卢平也在此刻揭示,他本人是一名狼人,而他们四人(詹姆、小天狼星、卢平和彼得)在学生时代自称为“掠夺者”。 在他们押解小矮星彼得返回城堡时,月圆导致卢平变身为狼人小矮星彼得趁乱逃脱。随后,哈利和小天狼星在湖边遭到大批摄魂怪的围攻。在意识模糊之际,哈利看到一个神秘的身影施放了一个强大的雄鹿形态守护神,救了他们。 在阿不思·邓布利多的指引下,哈利和赫敏使用了赫敏一直用来上课的时间转换器回到三小时前。他们成功救下了巴克比克,并赶到湖边。哈利意识到,之前看到的强大守护神正是由未来的自己施放的。他成功地召唤出自己的雄鹿守护神,驱散了所有摄魂怪。最终,他们骑着巴克比克救出了即将被执行“摄魂怪之吻”的小天狼星,帮助他逃亡。 故事结尾,莱姆斯·卢平因其狼人身份被曝光而辞职。哈利也收到了教父小天狼星寄来的一份礼物——一把顶级的火弩箭扫帚。

  • 恐惧与希望: 本书深入探讨了恐惧的本质,以摄魂怪博格特为具体象征。守护神咒则代表了对抗绝望所需要的快乐记忆与希望。
  • 偏见与接纳: 莱姆斯·卢平作为狼人的身份以及他因此受到的排挤与歧视,是书中关于社会偏见的重要探讨。
  • 真相与正义: 小天狼星·布莱克被冤枉的故事是核心情节,挑战了人们对表面证据和官方说法的轻信,强调了寻求真相的重要性。
  • 过去的羁绊: 故事首次揭示了哈利父母一代(“掠夺者”)的往事,说明了上一代的友谊、背叛和秘密如何深刻地影响着下一代。
  • 电影改编: 由阿方索·卡隆 (Alfonso Cuarón) 执导的同名电影(2004年)在风格上比前两部更为黑暗和成熟,奠定了后续电影的基调。(电影设定)
  • 场景设计差异: 电影对霍格沃茨的地理布局进行了重大修改,增设了钟楼、木桥等标志性建筑,并将海格的小屋打人柳的位置调整至更具戏剧性的山坡上。(电影设定)
  • 作者见解: J.K. 罗琳曾表示,莱姆斯·卢平的角色和狼人的身份部分是作为一种对带有社会污名化疾病(如艾滋病)的隐喻而创作的。(作者访谈)
  • 关键情节调整: 电影中,赫敏·格兰杰如何获得时间转换器以及其使用规则的解释被简化。书中关于掠夺者(月亮脸、虫尾巴、大脚板、尖头叉子)身份的揭示过程在电影中也被大幅缩减。(电影设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