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棍球

  • 类型 (Type): 魁地奇比赛用球
  • 所有者 (Owners): 各魁地奇球队,如霍格沃茨的学院代表队及职业球队
  • 制造者 (Maker): 未知(现代版本经过了多次改良)

曲棍球 (Quaffle) 是魁地奇比赛中使用的三款球之一,也是比赛中最重要的得分工具。它是一个直径十二英寸(约30.5厘米)的亮红色皮球,与一个麻瓜的足球大小相当。其表面完全无缝,以确保飞行的平稳。为了方便追球手在高速飞行中用单手抓握和投掷,球体上设置了数个指头大小的凹陷式握把。(穿越历史的魁地奇)

曲棍球魁地奇比赛中的核心功能是得分。双方球队的追球手通过传递、躲避和战术配合,试图将曲棍球投入对方场地末端的三个环形球门之一。每成功投进一球,该队即可获得十分。 它被施加了两种关键的魔法以适应空中比赛的需要:

  • 抓握咒 (Gripping Charm): 这是曲棍球最重要的魔法特性之一。它使得追球手可以仅用单手就轻松地抓住球,即使在高速飞行或面对强风时也不易脱手。
  • 减速咒: 如果追球手在空中失手掉落曲棍球,它不会像普通球一样直接坠落地面,而是会以一种缓慢、如同在水中下沉的速度飘落。这一特性使得其他追球手有足够的时间在它落地前将其接住,从而保持比赛的连续性。

曲棍球的演变反映了魁地奇运动本身的发展。其早期形态只是一个普通的皮球,后来为了便于抓握而增加了皮带或指环。 根据史料记载,现代曲棍球的两个关键特征是在18世纪由女巫黛西・潘尼福 (Daisy Pennifold) 引入的:

  1. 在1711年一场泥泞不堪的比赛后,为了解决球在恶劣天气下难以辨认的问题,潘尼福建议将球的颜色从暗褐色永久改为鲜艳的猩红色。这一提议被采纳,并沿用至今。(穿越历史的魁地奇)
  2. 潘尼福也是第一个想到在球上施加抓握咒的人,这一创新彻底改变了追球手的比赛方式,使得单手传球和控球成为可能。(穿越历史的魁地奇)

作为魁地奇比赛的中心,曲棍球是小说中所有相关场景的核心驱动力,展现了团队合作、战术策略和个人技巧。

  • 在《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曲棍球的外观设计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艺术化处理。其表面的握把凹陷被设计得更加明显和突出,有时球体呈现出一种略微泄气的质感,以在视觉上强调其便于抓握的特性。(电影设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