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囊恶咒
咒语基本信息
- 咒语名称 (Incantation): Furnunculus
- 发音 (Pronunciation): fur-NUN-kyoo-lus (弗-囊-Q-勒斯)
- 手势 (Wand Movement): 未知
- 光芒颜色 (Light Color): 未知
- 咒语效果 (Effect): 使受害者的皮肤上迅速长出大而难看的脓包或疖子。如果咒语被多次击中,这些脓包会合并并变得更加严重。
- 咒语分类 (Type): 魔咒 (Curse)
已知用途与历史
毒囊恶咒在《哈利・波特》系列中仅出现过一次,是在《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中。 在 三强争霸赛 的第一个项目结束后,哈利・波特 与 德拉科・马尔福 在 霍格沃茨 的走廊里发生冲突。当马尔福用言语侮辱 赫敏・格兰杰 和哈利的母亲 莉莉・波特 时,哈利试图对他施放毒囊恶咒。与此同时,马尔福也向哈利施放了 门牙赛大棒 (Densaugeo)。 两道咒语在半空中相撞,光束发生偏斜,分别击中了旁观的 格雷戈里・高尔 和赫敏・格兰杰。哈利的毒囊恶咒击中了高尔的脸,导致他的鼻子上立刻“冒出了许多又大又难看的脓包”,仿佛被涂上了有毒的泡泡豆荚的脓液。而赫敏则被马尔福的咒语击中,门牙不受控制地疯长。随后赶到的 西弗勒斯・斯内普 教授终止了这场混乱,并让高尔前往 医院翼 接受治疗。 这次事件表明,即使是像哈利这样的四年级学生也能够成功施放此咒,说明它并非特别高深的黑魔法。
学习与反制
名字词源
咒语的名称“Furnunculus”直接来源于拉丁语。在拉丁语中,“furunculus”一词的字面意思就是“疖”或“ boils”(脓包),这与咒语产生的效果完全一致。
幕后信息
- 电影改编: 在《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的电影改编中,哈利与马尔福的这次走廊对决被完全修改。电影中并没有出现毒囊恶咒和门牙赛大棒的对决,而是由小巴蒂・克劳奇伪装的 阿拉斯托・穆迪 教授直接介入,将马尔福变成了一只白鼬。因此,此咒语并未在电影中登场。(电影改编)
- 游戏设定: 毒囊恶咒在一些《哈利・波特》相关的电子游戏中被设定为一种攻击性咒语,通常会给对手造成持续性的伤害或降低其防御能力。(游戏设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