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姬・德思禮

瑪喬麗・艾琳・德思禮 (Marjorie Eileen Dursley),通称瑪姬・德思禮 (Marge Dursley),是 威農・德思禮 的姐姐,一位居住在鄉間的麻瓜,以飼養和繁殖牛頭犬為業。她在故事中是一個次要的反派角色,集中體現了德思禮一家對哈利・波特的刻薄、偏見與虐待。她對哈利父母的惡意誹謗,直接導致了哈利在《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中意外施展魔法,將她像氣球一樣充氣,這也成為哈利當年離家出走的直接導火索。

瑪姬・德思禮是 威農・德思禮 的親姐姐,居住在鄉下,遠離水蠟樹街四號。她的主要生活重心是她的牛頭犬們,她對牠們的關愛遠勝於對待多數人類。她對自己的侄子達力・德思禮十分溺愛,但極度厭惡哈利・波特。 在《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中,瑪姬來到德思禮家拜訪,慶祝哈利的十三歲生日(儘管她本人完全無視哈利)。在為期一週的拜訪中,她不斷地用言語和態度欺凌哈利,將他與她那些體格不佳的牛頭犬相提並論,並堅信德思禮夫婦所捏造的、關於哈利在“聖布魯特安全中心——頑劣少年教養院”就讀的謊言。 在拜訪的最後一晚,瑪姬的言論變得愈發惡毒。她在醉酒後開始攻擊哈利的父母,聲稱詹姆・波特是個無業遊民,並暗示莉莉・波特“血統不正”,才會生出像哈利這樣“有問題”的孩子。這些惡毒的侮辱觸動了哈利內心深處的痛苦與憤怒,導致他無意識地施展了魔法。瑪姬的身體開始不受控制地膨脹,最終像一個巨大的氣球一樣飄到天花板上。 事件發生後,來自魔法部意外魔法逆轉小組成員趕到現場,對瑪姬進行了“穿刺”處理,並清除了她關於此事的全部記憶,之後才將她送回。 在《哈利·波特與鳳凰社》中,瘋眼穆敵在警告德思禮一家時提到了瑪姬,暗示如果他們繼續虐待哈利,瑪姬下一次的來訪可能會再次發生“意外”,這表明她在此事後依然與德思禮家保持聯繫,只是對那次災難性的拜訪毫無記憶。

* 外貌:瑪姬的外貌與她的弟弟威農・德思禮非常相似。她身材魁梧、面色紅潤,有著一雙黑色的小眼睛和淡淡的鬍鬚,儘管不如威農的濃密。 * 性格:瑪姬的性格極其粗魯、傲慢且充滿偏見。她篤信嚴厲的體罰,並常常誇耀自己如何用棍子管教她的狗。她對“血統”和“教養”有著根深蒂固的偏見,這種觀點不僅體現在她對狗的繁殖上,也體現在她對人的評判上。她對哈利・波特的厭惡是發自內心的,將他視為家庭的恥辱和負擔。與此同時,她對侄子達力・德思禮則表現出極度的溺愛與放縱。

作為一名麻瓜,瑪姬・德思禮不具備任何魔法能力。她對魔法世界的存在一無所知,並將哈利身上發生的任何異常現象歸咎於其“不良的血統”和“惡劣的品性”。

* 瑞破 (Ripper):瑪姬最疼愛的一隻牛頭犬。在拜訪德思禮家時,她將瑞破一同帶來。她允許瑞破睡在自己的床上,並用遠超對待哈利的溫情與它互動。

* 威農・德思禮:瑪姬與她的弟弟威農關係非常親近,兩人共享著相似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威農非常看重姐姐的意見,並在她面前竭力維持家庭的“正常”形象。 * 佩妮・德思禮:作為威農的妻子,佩妮對瑪姬表現出順從和迎合的態度,共同參與對哈利的貶低,以取悅這位難纏的親戚。 * 達力・德思禮:瑪姬非常疼愛她的侄子達力,經常送他昂貴的禮物,並稱讚他是一個“標準的好孩子”。 * 哈利・波特:瑪姬是哈利在麻瓜世界中所面對的殘酷對待的縮影。她對哈利的鄙視和對其父母的侮辱,是導致哈利情緒失控並逃離德思禮家的直接原因。

* Marge:是“Marjorie”的暱稱,源自於意為“珍珠”的“Margaret”。這個名字的寓意與她粗俗不堪的性格形成了巨大的諷刺。 * Dursley:根據作者J.K. 羅琳的說法,這個姓氏來源於英國格洛斯特郡的一個小鎮。她從未去過那裡,但覺得這個名字的發音聽起來“一點也不溫暖親切”,非常符合這個家庭給人的感覺。

* 在電影《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中,瑪姬・德思禮由演員帕姆・費里斯 (Pam Ferris) 飾演。電影中她被充氣後,不僅在屋內漂浮,還飛出了房子,飄向了夜空,這一幕成為了電影中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視覺奇觀。(電影設定) * 作者J.K. 羅琳利用瑪姬這個角色,巧妙地影射了魔法世界中的純血至上主義。瑪姬對狗和人的“優良血統”的執著,反映出無論在麻瓜世界還是魔法世界,偏見與歧視都以相似的形式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