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休斯・馬份

魯休斯・馬份

魯休斯・馬份 (Lucius Malfoy) 是一位富有的純血巫師,馬份家族的大家長,水仙・馬份的丈夫與跩哥・馬份的父親。他是史萊哲林學院的畢業生,一個堅定的純血至上主義者,也是佛地魔麾下核心的食死人之一。在第二次巫師戰爭期間,魯休斯扮演了重要的反派角色,他利用其財富和在魔法部的影響力為佛地魔服務。然而,他的傲慢與失誤最終導致了其家族的失勢,展現了一個在權力、恐懼和家族之愛中掙扎的複雜人物。

早年與第一次巫師戰爭 魯休斯出生於古老而富有的馬份家族,自幼被灌輸純血優越的觀念。他在霍格華茲就讀期間,隸屬於史萊哲林學院,並可能擔任過級長。在第一次巫師戰爭期間,他加入了食死人的行列,積極追隨佛地魔。然而,在佛地魔倒台後,魯休斯成功地向魔法部辯稱自己是中了蠻橫咒才被迫行事,從而逃脫了阿茲卡班的牢獄之災,並保住了其社會地位和財富。 戰間期佛地魔失勢的十幾年間,魯休斯・馬份在魔法世界中維持著極高的影響力。他擔任霍格華茲的校董之一,並與時任魔法部部長康尼留斯・夫子等官員關係密切,時常通過捐款來影響政策。在《哈利波特:消失的密室》中,他將佛地魔分靈體之一——湯姆・瑞斗的日記——偷偷塞進了金妮・衛斯理的坩堝裡,意圖陷害亞瑟・衛斯理並藉機罷免阿不思・鄧不利多的校長職位。雖然計畫一度成功,但最終被哈利・波特挫敗,魯休斯也被解除校董職務。在此事件的結尾,他也無意中被哈利・波特用計,釋放了他的家庭小精靈——多比第二次巫師戰爭 在《哈利波特:火盃的考驗》中,佛地魔復活時,魯休斯・馬份是第一批響應召喚並出現在墓地的食死人之一,這表明他從未真正脫離佛地魔的陣營。 在《哈利波特:鳳凰會的密令》中,魯休斯率領一隊食死人潛入魔法部神秘部門,企圖奪取關於哈利・波特佛地魔的預言。然而,行動因鄧不利多的軍隊鳳凰會成員的干預而失敗。魯休斯在戰鬥中被擊敗並被捕,最終被送往阿茲卡班。 這次失敗使馬份家族在佛地魔面前徹底失寵。在《哈利波特:死神的聖物》中,魯休斯雖然逃出監獄,但已變得憔悴不堪、膽小如鼠。馬份莊園佛地魔當作食死人的總部,魯休斯自己的魔杖也被佛地魔強行取走並在之後被毀。在霍格華茲大戰期間,魯休斯與水仙・馬份不再關心戰爭的勝負,只一心尋找他們的兒子跩哥・馬份。由於水仙在關鍵時刻向佛地魔謊稱哈利已死,從而拯救了哈利,馬份家族在戰後得以免於被囚禁。

外貌 魯休斯・馬份有著一張蒼白而削瘦的尖臉,冷酷的灰色眼睛和一頭長長的、顏色很淡的金髮。他總是穿著剪裁精良的昂貴長袍,舉止流露出貴族的傲慢。他經常攜帶一根鑲有蛇頭的黑色手杖,手杖中藏著他的魔杖性格 魯休斯的核心性格是傲慢自私。他對自己的純血血統和家族財富感到極度自豪,並鄙視麻瓜、麻瓜出身的巫師以及像衛斯理家族那樣的「血統叛徒」。他善於利用權勢和金錢來達到目的,表現得十分狡猾和有心計。然而,在面對真正的危險,尤其是佛地魔的怒火時,他會變得異常怯懦。他對家庭,特別是兒子跩哥,懷有深厚的感情,這份愛最終成為促使他在戰爭末期背離佛地魔的主要動機。

  • 黑魔法: 作為一名食死人,魯休斯對黑魔法有著相當深入的了解和使用經驗。
  • 決鬥: 他是一位有能力的決鬥者,能夠施展多種攻擊性和防禦性咒語,但在與哈利・波特天狼星・布萊克等人的交鋒中並未佔據上風。
  • 魔杖: 他的第一根魔杖由榆木和龍的心弦製成,藏於其蛇頭手杖中。這根魔杖後來被佛地魔奪走,並在與哈利・波特的交鋒中被毀。
  • 護法: 書中從未提及魯休斯是否能成功施展護法咒。一般認為,由於食死人內心缺乏真正的快樂,他們通常無法召喚出實體護法
  • 蛇頭手杖: 這不僅是其貴族身份的象徵,也是一個巧妙的魔杖隱藏裝置,體現了他陰險的性格。
  • 湯姆・瑞斗的日記: 一個強大的黑魔法物品,也是佛地魔的第一個分靈體。魯休斯受命保管它,但他出於個人目的輕率地將其用於政治陰謀,間接導致了分靈體的毀滅,也為他日後的失勢埋下了伏筆。
  • Lucius: 這個名字源自拉丁語 lux,意為「光」。這可能是一種反諷,因為他的行為與光明背道而馳。同時,Lucius 也與墮落天使 Lucifer (路西法) 有關聯,象徵著他的驕傲與墮落。
  • Malfoy: 這個姓氏很可能源自古法語組合。“Mal” 意為「壞的、邪惡的」,而 “foi” 意為「信仰、信任」。因此,Malfoy 的字面意思即為「壞的信仰」或「背信棄義」,精準地概括了該家族的道德準則。
  • 在電影改編中,飾演魯休斯・馬份的演員是傑森・艾塞克 (Jason Isaacs)。他為角色提出的許多標誌性外觀建議被採納,例如長長的金髮和藏有魔杖的蛇頭手杖。(電影設定)
  • 根據 J.K. 羅琳在 Pottermore 網站上發布的背景故事,馬份家族在歷史上一直很懂得見風使舵,他們甚至在《保密法》頒布前與富有的麻瓜打交道。這種投機主義的傳統解釋了魯休斯在第一次巫師戰爭後如何迅速撇清關係。(Potter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