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火盃的考驗

哈利・波特:火盃的考驗》是 J.K. 罗琳所著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第四部。这本书标志着整个系列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其基调明显比前三部更为黑暗和严肃。故事的核心围绕着在霍格華茲重新举办的传奇性魔法竞赛——三巫鬥法大賽展开。然而,竞赛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阴谋,最终导致了佛地魔王的正式归来,并为后续的第二次巫師戰爭拉开了序幕。本书因其复杂的情节和深刻的主题,荣获了 2001 年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

故事始于瑞斗府佛地魔彼得・佩迪魯小巴堤・柯羅奇密谋,并杀害了偷听的麻瓜园丁法蘭克・布萊斯。随后,哈利・波特衛斯理家度过暑假,并一同前往观看魁地奇世界盃。比赛结束后,一群食死人在营地制造骚乱,而小巴堤・柯羅奇在空中发射了黑魔標記,引起了魔法世界的恐慌。 回到霍格華茲后,阿不思・鄧不利多宣布学校将主办失传已久的三巫鬥法大賽,并迎来来自法国的波巴洞魔法與巫術學院和北欧的德姆蘭學院的代表团。新任的黑魔法防禦術教授是退休的正氣師阿留斯・穆敵。根据规定,只有年满十七岁的学生才能报名参赛,但神秘的火盃却在选出三位鬥士——維克多・喀浪花兒・戴樂古西追・迪哥里之后,意外地吐出了第四个名字:哈利・波特。 尽管未成年且并未报名,哈利仍被迫参赛,这使他与榮恩・衛斯理之间产生了短暂的隔阂。在伪装成穆敵的小巴堤・柯羅奇的暗中引导和帮助下,哈利艰难地闯过了三个任务:

  1. 第一项任务: 从一头凶猛的母龙爪下盗取一颗金蛋。哈利运用其出色的飞行技巧,召唤火閃電成功完成了任务。
  2. 第二项任务: 在一个小时内从黑湖深处解救对他而言最重要的人。在多比的帮助下,哈利使用腮囊草,不仅救出了榮恩,还本着道义救了花兒的妹妹佳兒,展现了高尚的品格。
  3. 第三项任务: 穿越一个充满了魔法障碍和危险生物的巨大迷宫,最先触摸到位于迷宫中心的三巫鬥法大賽獎盃

在迷宫的终点,哈利与西追决定共同捧起獎盃,以示公平。然而,獎盃竟是一个被动了手脚的港口鑰,将他们传送到了小漢果頓的墓地。在那里,彼得・佩迪魯按照佛地魔的命令,用索命咒杀害了西追・迪哥里。随后,他利用哈利的血、湯姆・瑞斗的骨和自己的肉,成功使佛地魔恢复了肉身。 复活的佛地魔召集了食死人,并与哈利展开对决。由于他们的魔杖拥有源于同一只鳳凰的芯,两根魔杖之间触发了罕见的護法現身(逆向咒語效應)现象。佛地魔魔杖中近期受害者的灵魂影像(包括西追和哈利的父母)依次出现,帮助哈利成功抓住港口鑰逃回了霍格華茲。 回到学校后,穆敵教授的真实身份被揭穿——他实际上是逃出阿茲卡班食死人小巴堤・柯羅奇,一直使用變身水伪装。他承认自己一手策划了所有事件,以确保哈利能够被送到佛地魔面前。然而,在他能够详细供述之前,魔法部部长康尼留斯・夫子带来的催狂魔对他施展了催狂魔之吻,吸走了他的灵魂。夫子拒绝相信佛地魔已经归来,标志着魔法部鄧不利多阵营决裂的开始。

  • 出版历史: 本书于 2000 年 7 月 8 日在英国和美国同步发行,其篇幅远超前三部作品,标志着系列写作风格的成熟。
  • 作者访谈: J.K. 罗琳曾表示,《火盃的考驗》是她写作过程中最艰难的一部,因为她在中途发现了一个重大的情节漏洞,不得不进行大规模的修改。(Pottermore)
  • 电影改编: 2005 年上映的同名电影为了控制时长,删减了大量原著情节,包括家庭小精靈權益促進會的故事线、魯多・貝漫的角色、衛斯理家拜访德思禮家的情节以及大部分关于巴堤・柯羅奇父子的调查细节。电影也对三巫鬥法大賽的任务场景进行了视觉上的扩展和改编。(电影设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