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拉赛达

厄里斯魔镜

厄里斯魔镜 (Mirror of Erised) 是一面非常古老且宏伟的镜子,尺寸巨大,几乎有教室的天花板那么高。它拥有一个华丽的金色边框,镜框顶部刻有一段铭文,镜子本身由两只有爪子的脚支撑着。 这面镜子最显著的特征是其镜框顶部的铭文:“Erised stra ehru oyt ube cafru oyt on wohsi”。这段文字并非任何已知的语言,而是倒写的英文。当从后往前读并调整词距后,其含义为 “I show not your face but your heart's desire”(我所显示的不是你的脸,而是你内心的渴望)。 词条名 “艾拉赛达” 即来源于铭文的第一个词 Erised,是英文单词 Desire(渴望)的倒写。

厄里斯魔镜的魔法功能是显示出观看者内心深处最迫切、最强烈的渴望。它所呈现的影像并非客观事实或未来的预言,而仅仅是观看者欲望的投射。

  • 显示渴望:
    • 哈利·波特 第一次看到镜子时,他看到了自己从未谋面的父母和众多亲人围绕着他,满足了他对家庭的极度渴望。
    • 罗恩·韦斯莱 在镜中看到了自己成为级长和魁地奇队长,手捧学院杯,超越了他所有的哥哥,满足了他渴望获得认可和荣誉的心情。
    • 阿不思·邓布利多 曾告诉哈利,他在镜中看到自己拿着一双厚厚的羊毛袜。然而,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中,他向哈利坦陈,他真正看到的其实是他的家庭得以完整重聚:他的妹妹 阿利安娜·邓布利多 尚在人世,而他也与弟弟 阿不福思·邓布利多 和解。
  • 危险的诱惑: 邓布利多警告哈利,许多巫师曾在镜前虚度光阴,沉溺于镜中幻象而无法自拔,甚至因此发疯。他留下了著名的忠告:“沉湎于虚幻的梦想,而忘记现实的生活,这是毫无益处的。
  • 藏匿物品: 邓布利多对镜子施加了极为高明的额外魔法,用它来保护魔法石。只有那些希望找到魔法石,但无意使用它的人,才能从镜中获得它。而那些渴望利用魔法石力量的人,只会在镜中看到自己点石成金或饮用长生不老药的幻象。

厄里斯魔镜的制造者和确切的制造年代均已不可考。根据阿不思·邓布利多的说法,在哈利发现它之前,这面镜子已经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里存放了大约一个世纪。在被移出之前,它一直被放置在有求必应屋中(Pottermore)。 在 1991-1992 学年期间,邓布利多将镜子从有求必应屋中取出,并暂时放置在一间废弃的教室里,这使得哈利·波特在圣诞假期夜游时偶然发现了它。 为了保护魔法石,邓布利多随后将镜子移到了隐藏魔法石的最后一个密室中,作为对抗伏地魔的最终防线。当奇洛教授面对镜子时,他因渴望利用魔法石而无法得到它;而哈利因为只想保护它,成功地从镜中取出了魔法石。 在伏地魔被击退后,邓布利多表示镜子将被转移到一个“新的地方”,此后其下落便再也无人知晓。

厄里斯魔镜是《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的一个核心物品,对情节和人物塑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揭示人物内心: 镜子是洞察角色内心深处渴望的窗口,深刻地揭示了哈利对家庭的思念和罗恩对自我价值的追求。
  • 推动情节发展: 它不仅是哈利理解自身过去的媒介,更是保护魔法石的终极关卡。邓布利多利用它设计了一个基于意图而非能力的考验,展现了他非凡的智慧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 引入核心主题: 镜子引入了“选择比能力更重要”以及“欲望与现实”的系列核心主题,强调了沉迷于幻想的危险性。
  • 名字词源: 如前所述,“Erised” 是 “Desire”(渴望)的倒写。整个铭文 “Erised stra ehru oyt ube cafru oyt on wohsi” 也是 “I show not your face but your heart's desire” 的倒写。这是 J.K. 罗琳在作品中运用文字游戏的典型例子。
  • 邓布利多的渴望: J.K. 罗琳在访谈中最早透露了邓布利多在镜中看到的真实景象是他的家庭完整和睦,这一信息后来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中被正式写入正典,成为了解邓布利多过去悔恨与内心挣扎的关键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