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喬麗・德斯禮

瑪喬麗・艾琳・德斯禮 (Marjorie Eileen Dursley),通常被稱為 瑪姬姑媽 (Aunt Marge),是一位麻瓜,也是威農・德斯禮的姐姐。她居住在鄉間,以飼養和繁殖牛頭犬為業,對她的外甥達力・德斯禮極為溺愛,但對哈利・波特則充滿了鄙視與虐待。她在故事中的核心作用是作為德斯禮一家對哈利惡劣態度的集中體現,並在《哈利波特:阿茲卡班的逃犯》中,因其對哈利父母的侮辱而激怒哈利,導致哈利對她意外施展了充氣咒,這起事件也成為哈利第三次離家出走的直接導火線。

瑪姬・德斯禮的早年生活在原著中並未詳述。她與弟弟威農・德斯禮關係密切,並定期拜訪位於水蠟樹街四號的德斯禮家,但通常只在哈利・波特不在家時(例如在霍格華茲上學期間)前來。 在1993年的夏天,瑪姬姑媽來到德斯禮家住了一星期。在這期間,她持續地用言語羞辱和虐待哈利,將他與她飼養的其中一隻最不健康的牛頭犬相提並論,並堅稱哈利的「壞血統」使他成為一個無可救藥的問題少年。她不斷批評哈利的儀態,並暗示詹姆・波特莉莉・波特是遊手好閒的酒鬼,最終導致哈利情緒失控。在極度憤怒之下,哈利無意識魔法失控,使瑪姬姑媽像氣球一樣膨脹起來,漂浮到天花板上,最終飄出屋外。 這起嚴重的意外魔法事件驚動了魔法部意外魔法逆轉小組的成員奉命前來處理,他們將瑪姬姑媽戳破(放氣)並修改了她的記憶,使她對整個事件沒有任何印象。此事也讓魔法部部長康尼留斯・夫子親自介入,確保哈利不會因此被學校開除。此後,瑪姬姑媽再也沒有在系列故事中被提及是否再次拜訪德斯禮家。

  • 外貌:瑪姬姑媽的外貌與她的弟弟威農非常相似——身材魁梧、面色紅潤、幾乎沒有脖子。書中描述她“長得非常像威農——也就是說,高大、肥胖、臉色紫紅”,甚至還長著些許鬍鬚。
  • 性格:她的性格極為刻薄、殘酷且充滿偏見。她以折磨他人為樂,特別是針對她認為“低人一等”的哈利。她深信嚴厲的體罰是教育孩子的唯一方式,並曾建議德斯禮夫婦應該更頻繁地用手杖教訓哈利。她對自己的牛頭犬,尤其是撕殺狗 (Ripper),卻表現出極大的寵愛,這種寵愛遠超過她對任何人的關心,除了她的外甥達力

作為一名麻瓜,瑪姬・德斯禮不具備任何魔法能力。她對魔法世界的存在一無所知,並將所有與哈利有關的奇怪事件歸咎於他個人的品行問題。

  • 撕殺狗 (Ripper):她最寵愛的一隻牛頭犬。瑪姬姑媽去哪裡幾乎都帶著牠。在1993年的那次拜訪中,撕殺狗曾追趕哈利,迫使他用腿將其擋在門外。
  • 威農・德斯禮:她的弟弟。兩人感情深厚,共享著對常規、秩序的熱愛以及對任何不尋常事物的厭惡。威農非常敬畏她,並極力向她隱瞞哈利的巫師身份。
  • 佩妮・德斯禮:她的弟媳。佩妮對瑪姬姑媽表現出順從和討好,主要是為了維持家庭的和諧。
  • 達力・德斯禮:她的外甥。瑪姬姑媽極度溺愛達力,稱他為“強壯的小傢伙”,並用昂貴的禮物和金錢來寵壞他。
  • 哈利・波特:她極度厭惡的對象。她從不直接稱呼哈利的名字,並不斷散播關於他和其父母的謊言,認為他是德斯禮家的負擔和恥辱。
  • 詹姆・波特莉莉・波特:瑪姬姑媽從未見過他們,但她堅信他們是懶惰、不負責任的社會敗類,並認為他們的死亡是他們自己造成的。正是她對哈利父母的惡毒誹謗,成為壓垮哈利理智的最後一根稻草。
  • Marjorie:是 “Margaret” 的一種形式,源自希臘語 “margarites”,意為“珍珠”。這個名字的寓意與她粗魯、令人不快的性格形成了強烈的諷刺對比。
  • Dursley:J.K. 羅琳曾表示,這個姓氏取自她家附近的一個英國小鎮的名字。她選擇這個名字是因為她覺得它的發音聽起來沉悶而乏味,非常符合這個家庭的麻瓜特性。
  • 電影改編:在電影《哈利波特:阿茲卡班的逃犯》中,瑪姬・德斯禮由英國女演員帕姆・費里斯 (Pam Ferris) 飾演。電影中她被充氣後的視覺效果比書中描寫的更為誇張,整個身體變得巨大無比,最終飄向倫敦的夜空。(電影設定)
  • 記憶咒的影響:根據康尼留斯・夫子的說法,對瑪姬姑媽施展的記憶咒是“第一流的”,這意味著魔法部動用了相當大的資源來掩蓋這次嚴重的魔法事故。